偷合苟從的意思、偷合苟從的詳細解釋
偷合苟從的解釋
迎合順從。《漢書·元帝紀》:“媮合苟從,未肯極言,朕甚閔焉。” 顔師古 注:“媮與偷同。”
詞語分解
- 偷合的解釋 苟且迎合。 漢 賈誼 《惜誓》:“或偷合而苟進兮,或隱居而深藏。”《新唐書·李泌傳》:“華人為之用者,獨 周摰 、 高尚 等數人,餘皆脅制偷合,至天下大計,非所知也。” 宋 曾鞏 《<陳書>目錄序
- 苟從的解釋 盲從;無原則地順從。《漢書·元帝紀》:“媮合苟從,未肯極言,朕甚閔焉。” 唐 陳子昂 《堂弟孜墓志銘》:“故言不宿諾,行不苟從。”《明史·梁儲傳》:“臣等斷不敢阿意苟從,取他日戮身亡家之禍也。”
網絡擴展解釋
“偷合苟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ōu hé gǒu cóng,以下是詳細解釋:
1.釋義
指苟且迎合他人以取悅對方,強調缺乏原則的順從或附和。常與“偷合取容”同義替換。
2.出處與典故
源自《漢書·元帝紀》:“偷合苟從,未肯極言,朕甚闵焉。”
- 背景:漢元帝批評群臣為迎合皇帝而不敢直言進谏,表達了對這種現象的憂慮。
3.結構與用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偷合”(苟且迎合)和“苟從”(盲目順從)組成。
- 用法:多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含貶義色彩。
4.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偷合取容(含義相同,強調為取悅他人而妥協)。
- 英語翻譯:Fall in with others' wishes and acquire admittance。
5.例句
- 古代用例:“偷合苟從,未肯極言,朕甚闵焉。”
- 現代場景:某些官員為保住職位,對上級的錯誤決策偷合苟從,不敢提出異議。
該成語常用于批判無原則的迎合行為,提醒人們保持獨立判斷。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偷合苟從(tōu hé gǒu cóng)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行事不光明正大、不講義氣、缺乏正直和誠信的貶義詞語。它通常用來形容那些為了個人私利而不擇手段,背棄朋友和原則的人。
将《偷合苟從》拆分為部首和筆畫來看,其中的“偷”字由“人”部和“頭”組成,共有7畫;“合”字由“口”部和“個”組成,共有8畫;“苟”字由“艹”部和“句”組成,共有11畫;“從”字由“人”部和“子”組成,共有4畫。
《偷合苟從》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文化,是虞姬的故事引發的。據說虞姬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美女,她與文王重繹一時,但後來卻為了求生存而背叛了文王,選擇與秦國的商王徐偃王合作。因此,“偷合苟從”一詞就形容了虞姬的背叛行為以及喪失原則的心态。
相比于簡體字中的“偷合苟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偷合苟從」,隻有“從”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用了“從”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其中的“偷”字曾經使用過「偸」的寫法;“合”字使用過「閧」的寫法;“苟”字很早期用過「燼」的寫法;“從”字使用過「従」和「從」的寫法。這些不同的寫法也展現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
在句子中使用《偷合苟從》這個詞,可以表達類似于“喪失原則、不擇手段、負心背義”的含義。例如,我們可以說:“那個人為了個人私利,不惜以偷合苟從的方式,出賣了自己的朋友和原則。”這個例句中,詞語的使用清晰地傳達了這個人背叛和不誠信的行為。
在組詞方面,《偷合苟從》并不常見于其他詞語的組合中,因其含義負面,通常單獨使用。但是,《偷合苟從》的近義詞包括“背信棄義”、“負心背義”等,這些詞語也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不誠信和背叛行為。而與《偷合苟從》相對的反義詞則可以是“誠實守信”、“正直光明”。
總而言之,《偷合苟從》是一個貶義詞語,形容一個人為了自身私利而背叛朋友和原則的行為。其來源于虞姬的故事,通過《康熙字典》也可以追溯到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句子中使用時,可以清晰地表達這樣的負面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