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頭部的兩側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
2.口腔動時面部肌筋牽動狀。
3.針灸穴位腦空的别稱。 晉 皇甫谧 《針灸甲乙經·頭直目上入發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八穴》:“腦空,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
颞顬(niè r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涉及解剖學和中醫領域,具體含義如下:
指頭顱兩側靠近耳朵上方的區域,即颞部。該區域由颞骨構成,位于頂骨下方,形狀扁平,是頭部的側方重要結構。在哺乳動物中,這一區域與聽覺、咀嚼等功能相關。
在中醫文獻中,颞顬是“腦空穴”的别名,屬于足少陽膽經。據《針灸甲乙經》記載,該穴位位于承靈穴後一寸五分,玉枕骨下凹陷處,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點,常用于治療頭痛、眩暈等症。
部分文獻提到,颞顬還可形容口腔活動時面部肌肉牽動的狀态,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穴位定位或解剖學細節,可參考《針灸甲乙經》或現代解剖學資料。
《颞顬》(nì l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颞”和“顬”兩個字組成。
“颞”的部首是“頁”,總共12畫; “顬”的部首是“頁”,總共19畫。
“颞顬”一詞來源于《莊子·内篇·天地》。其中,“颞”指頭颞部位,是人體的一部分,“顬”指頭頂部位,也是人體的一部分。在《莊子》中,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形容人體的頭部。
《颞顬》的繁體字為「顳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關于“颞顬”的古代漢字寫法沒有直接的記錄,但可能與現代寫法有些差異。
1. 他因為車禍受傷,頭部的颞顬部位受到了嚴重撞擊。
2. 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形容着古人對頭部的觀察和理解。
1. 颞頸(nì jǐng):指頭部和頸部的整體。 2. 顬毛(lè máo):指頭頂的頭發。 3. 颞下神經(nì xià shén jīng):指位于颞部以下的神經系統。
頭顱(tóu lú)、頭部(tóu bù)
腳(jiǎo)、腹(f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