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颞顬的意思、颞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颞顬的解釋

1.頭部的兩側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

2.口腔動時面部肌筋牽動狀。

3.針灸穴位腦空的别稱。 晉 皇甫谧 《針灸甲乙經·頭直目上入發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八穴》:“腦空,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颞顬(niè rú)是漢語中一個專業解剖學術語,指頭部兩側靠近耳朵上方的區域,即太陽穴部位。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依據:


一、基本釋義

颞顬指頭顱兩側、眼眶後方、耳廓上方的凹陷區域,覆蓋于颞骨表面。該區域皮膚較薄,内有颞淺動脈及神經分布,醫學上稱為“太陽穴”。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978頁。


二、醫學與解剖學背景

  1. 位置特征

    颞顬位于顱骨側面,顴弓上方、耳屏前約一指寬處,是頭部最薄弱的區域之一。

    來源:《人體解剖學彩色圖譜》(王懷經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第68頁。

  2. 臨床意義

    中醫認為颞顬是“經外奇穴”之一,按壓可緩解頭痛、目赤;現代醫學中,此處損傷可能危及生命。

    來源:《黃帝内經·靈樞》及《實用臨床解剖學》(鐘世鎮著,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年)。


三、術語規範

《人體解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将“颞顬”列為标準術語,對應拉丁文“Fossa temporalis”(颞窩),強調其作為顱骨凹陷結構的學術定義。

來源:《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14年。


四、文獻佐證

《辭海》(第七版)收錄該詞條,釋義為:“颞顬,亦稱太陽穴,位于眉梢與目外眦之間向後約一寸處。”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年,第3421頁。

網絡擴展解釋

颞顬(niè r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涉及解剖學和中醫領域,具體含義如下:

1.解剖學部位

指頭顱兩側靠近耳朵上方的區域,即颞部。該區域由颞骨構成,位于頂骨下方,形狀扁平,是頭部的側方重要結構。在哺乳動物中,這一區域與聽覺、咀嚼等功能相關。

2.中醫針灸穴位别稱

在中醫文獻中,颞顬是“腦空穴”的别名,屬于足少陽膽經。據《針灸甲乙經》記載,該穴位位于承靈穴後一寸五分,玉枕骨下凹陷處,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點,常用于治療頭痛、眩暈等症。

3.面部動作描述

部分文獻提到,颞顬還可形容口腔活動時面部肌肉牽動的狀态,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穴位定位或解剖學細節,可參考《針灸甲乙經》或現代解剖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埃藹愛不釋手黯然八八席保修被風不勃車封稱説床上施床春筍怒發村行谠議打揑蟺蜎蠖濩诋案調艙地磅滴滴鄧鄧高岡寒丹罕罕壞隤黃齑或體監董叫叫椒舉狡抗汲道井地酒浸頭糾衆嬾婦亮拱臨機處置臨頭朦騰旻蒼冥器拈花惹草女兒女蘿旁州例彭觥鋪平峭異洽商啓椗山嘴生炁師父娘施關書童碎身粉骨土國王陽道頑質物氣蕭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