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刻斧鑿。 宋 蘇轼 《次韻劉京兆石林亭之作》:“盡令屬 牛 氏,刻鑿紛斑斑。”
“刻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刻鑿”指用刀具或斧鑿等工具在硬物表面進行雕刻或開鑿的動作,強調工藝的精細與力度結合。例如,形容在石頭、木材等材料上留下痕迹或圖案。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蘇轼的《次韻劉京兆石林亭之作》:“盡令屬牛氏,刻鑿紛斑斑。” 詩句中“刻鑿”描述石林上密集的雕鑿痕迹,體現人工雕琢的繁複。
“刻鑿”與“雕刻”“雕鑿”近義,但更強調工具的直接作用。其反義詞可為“磨平”“覆蓋”等,表示消除痕迹的動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鑿”的具體工具用法或“刻”的時間含義,可參考古代文獻或工藝類資料。
刻鑿是一個常用的詞彙,用來形容一種準确、深入和仔細的雕刻或刻畫過程和結果。它表示用刀具或其他工具将符號、圖案或文字等準确地刻在硬質材料上。
刻鑿由刂(刀)和凵(幾)兩個部首組成。
刂:刀部首,表示與刀有關。
凵:幾字底部的部首,表示與器物形狀有關。
刻鑿一共有12畫。
刻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名》中,意為“鑿刻”。它是從古代漢字發展演變而來,逐漸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
在繁體中,刻鑿的寫法為「刻鑿」。
在古代,刻鑿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刻字的古字形為「㨗」,鑿字的古字形為「鑿」。
1. 他用精湛的技藝刻鑿出了一幅令人驚歎的石刻畫。
2. 這位藝術家用木刻鑿刻出了一幅細膩入微的風景畫。
組詞:刻劃、雕刻、刻畫、鑿刻等。
近義詞:镂刻、雕刻、刻痕等。
反義詞:粗糙、模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