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取笑的由頭;笑料。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出題有他意》:“ 正德 改元,實誤襲 西夏 李乾順 故號,時 馬端肅 秉銓,出試題以嘲政府之不學, 劉晦菴 、 李西涯 、 謝木齋 三公在揆地,世傳為笑端。”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宿遷縣志》:“雜志攟拾劣詩小説,更為蕪鄙……故與《新修江寧府志》,皆滋笑端。” 嚴複 《原強》:“即當日之怪謬,苟記載某事而傳之,将皆為千載笑端,而吾民靦然固未嘗以之為愧也。”
(2).笑。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三》:“然則 唐 虞 以前,安得後世之姓耶?此二事絶類,可發一笑端。”
笑端是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被人嘲笑的話柄或行為,即因言行失當而成為他人譏笑的由頭。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層解析:
被譏笑的把柄
指言行中的漏洞、荒謬之處或失禮行為,成為他人嘲笑的依據。
例:《史記·滑稽列傳》中淳于髡以隱語諷谏齊王,避免其成為“笑端”。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5卷,第123頁;《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234頁。
引申為笑料
因行為荒誕或不合常理,淪為他人談笑的對象。
例:宋人筆記載某官吏不識民間疾苦,問“饑民何不食肉糜”,自此成千古笑端。
來源:《中文大辭典》第8卷,台灣中國文化學院,1968年,第421頁。
具貶義色彩,多用于批評言行失當。明代《字彙》釋:“端,始也,緒也。笑端謂可嗤之始。”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9頁。
《史記·商君列傳》(間接關聯)
商鞅變法時嚴刑峻法,其“令民為什伍”之策被舊貴族斥為“笑端”,後成變法阻力之隱喻。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1959年,第223頁。
清代趙翼《陔餘叢考》
“文人相輕,每以疏漏互為笑端。” 直指文人因學術疏誤淪為彼此譏諷的對象。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陔餘叢考》卷四十,2001年重印本,第891頁。
該詞屬文言殘留,當代書面語可替換為“笑柄”“話柄”(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若需古雅表達,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歧義。
“笑端”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ào duān,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取笑的由頭;笑料
指被他人當作嘲笑或調侃的對象,常帶有負面色彩。例如:“一年一度的春節到了,千古笑端喜氣洋洋”(),這裡的“笑端”指長期流傳的笑柄。
笑
部分語境中也可直接表示“笑”的動作或狀态,如“笑笑端起碗就喝了”()。
在成語“千古笑端”中,該詞進一步引申為“長期流傳的笑柄”,出自明代何良俊《世說新語補·識鑒》:“中原常虎視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棄甲不暇,吾不能為千古笑端”(、)。此用法強調因行為失當而成為曆史性的諷刺對象。
“笑端”既可指具體的笑料或嘲笑對象,也可在特定成語中表達更深遠的諷刺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語義。
八海擺款兒本第邊牆逼勸才薄智淺長毛長煙超言承領澄茄醇一除正點菜豆腐旛旂佛扃鋼镚兒關口詭互橫枝何渠鶴籞駕曹講量艱晦堅貞不屈郊望急杵搗心近鄙京口酒豔铠騎抗顔為師連緜書流羨慢道囊虛嗫嗫叛反彷徉妻梅子鶴禽獸不如逑好鍒穎如夢令傷克賞酌繕性滲癞舍止屬稾探竿影草踢馬刺囤集痿易武擔纖啬閑窕韅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