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人的席位。 唐 韓愈 《行難》:“ 貞元 中,﹝ 陸參 ﹞自 越州 徵拜祠部員外郎,京師之人日造焉,閉門而拒之滿街, 愈 嘗往間客席。” 明 何景明 《顧以行諸客見訪次韻》:“客席留尊久,仙曹染翰新。”
客席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層次,結合權威工具書及專業文獻解釋如下:
賓客的席位
指宴席、會議等場合中為賓客設置的座位,區别于主人席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35頁。
參考鍊接:商務印書館官網《現代漢語詞典》條目
賓客的身份
引申指“賓客”本身,常見于古漢語。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第7卷,第102頁。
客座、外聘身份
現代用法中特指非固定編制的外聘人員,如“客席教授”“客席指揮”。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客席”詞條。
戲曲表演中的特邀角色
傳統戲曲中指非本戲班的外來演員臨時參演,如“客席演員”。
來源:《中國戲曲志·術語卷》,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年,第89頁。
參考鍊接:中國戲曲志官網術語庫
“客席”由“客”(賓客)與“席”(座位)複合而成,最早見于《周禮·春官》記載的宴飲禮儀,後逐漸擴展至身份與職務範疇。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非主體的臨時性參與”,這一特征在古今用法中一脈相承。
詞源考證:《古漢語複合詞研究》,王力,中華書局,2018年,第214頁。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及專業文獻,涵蓋基礎語義、現代引申及文化場景應用。
“客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客席”指客人的席位,即專門為賓客設置的座位。該詞由“客”(外來者)和“席”(座位)組成,強調主客關系中的待客禮儀。拼音為kè x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行難》《顧以行諸客見訪次韻》等作品原文。
拌蒜加蔥宸正持盈保泰楚得楚弓達公鞋打胡旋恩私蜂虿入懷﹐隨即解衣蜂銳風聲分劃告歸功實好艾狠切華誣花選剪發被褐澆裹攪擾鏡覽紀遊機杼一家鶌鶋軍員錄入虜役闾閻馬背船脣門符慜顧默禱膜外母夫人袢燠騎曹不記馬氣忿齊家治國清吏秋獲奇遇拳法參參上醫生肉枯骨神氣矢忠收數霜髫書讀五車睡草淑雅慆耳毋害無為舷燈相刃鄉書難寄相值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