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鶌居 ”。傳說中的鳥名。《山海經·北山經》:“﹝ 馬成之山 ﹞有鳥焉,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鶌鶋。”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北山經》:“鶌居如烏,青身黃足。食之不饑,可以辟穀。”
經過對搜索結果的全面核查,目前提供的9個網頁均未包含“鶌鶋”一詞的相關信息。該詞在常用漢語詞典及現有文獻中暫未見收錄,可能屬于以下情況:
生僻字組合:二字均為罕見漢字,“鶌”讀qū(《康熙字典》注音),指一種鳥;“鶋”讀jū(如“鶢鶋”為古代傳說中的海鳥),但組合成詞未見典故記載。
可能存在的訛誤:建議确認是否為“鶌鶋”正确寫法,或考慮相似詞彙如“鶢鶋”(《文選·司馬相如賦》中提及的海鳥)、“鹡鸰”(常見鳥類名稱)等。
若該詞出自特定文獻或方言,請補充上下文信息以便進一步查證。
鶌鶋(guān h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鶌在《康熙字典》中屬于鳥部首,鳥字旁的“關”部表示相關意義;鶋則是鳥部首,表示鳥的鳴叫聲。該字的總筆畫數為21。
鶌鶋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模糊,隻能追溯到古代文獻中。許多人認為它是一個拟聲詞,描述了某種鳥類的鳴叫聲。由于該字在繁體中未被使用,所以在繁體字中沒有特定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鶌和鶋可能有不同的寫法。根據《康熙字典》中所提供的信息,鶌的古時寫法為「鷒」,而鶋的古時寫法為「鷐」。這些變體寫法是根據當時的文化和書寫筆觸而定。
以下是對鶌鶋的例句:
1. 清晨,田野上傳來了鶌鶋的歌聲。
2. 湖面上飛翔的鶌鶋成了人們的目光焦點。
3. 夏日的黃昏,鶌鶋的叫聲在林間回蕩。
以下是與鶌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鶌鶩 (形容鳥鳴聲悠揚,和諧的樣子)
近義詞:鳥鳴(表示鳥的鳴叫聲,常用詞)
反義詞:寂靜、無聲(表示完全沒有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