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鶌鶋的意思、鶌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鶌鶋的解釋

亦作“ 鶌居 ”。傳說中的鳥名。《山海經·北山經》:“﹝ 馬成之山 ﹞有鳥焉,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鶌鶋。”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北山經》:“鶌居如烏,青身黃足。食之不饑,可以辟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鶌鶋(qū jū)是漢語中一個極為罕見的古鳥類名稱,現僅存于古代文獻記載,現代漢語已基本不再使用。其釋義及來源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字形結構

    • 鶌:左形右聲,形旁“鳥”表示鳥類,聲旁“屈”提示讀音(古音近“qū”)。
    • 鶋:左聲右形,聲旁“居”表音(古音近“jū”),形旁“鳥”再次強調鳥類屬性。

      來源:《說文解字注》對形聲字構字規律的分析。

  2. 讀音與訓诂

    • 《廣韻》記載“鶌”音“九勿切”(對應今音qū),“鶋”音“居魚切”(對應今音jū)。

      來源:中古音系研究專著《廣韻》。


二、文獻記載與釋義

《山海經》中的原始記載:

“(北號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鶌鶋,亦食人。”

釋義:鶌鶋是一種栖息于“北號山”的猛禽,外形似雞但頭部白色,長着鼠類般的腳和虎爪般的利爪,會攻擊人類。

來源:《山海經·東山經》原文及晉代郭璞注。

郭璞的補充注釋:

“鶌音屈,鶋音居。此鳥兇悍,性食血肉。”

來源:郭璞《山海經注》對異獸的注解。


三、學術考據與演變

  1. 物種真實性存疑

    現代學者認為“鶌鶋”可能是古人基于傳說或局部特征誇張描述的虛構生物,類似《山海經》中其他混合型異獸(如“蠱雕”“窮奇”)。

    來源:《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對《山海經》生物的考辨。

  2. 語言消亡原因

    • 該詞未被後世常用詞彙體系吸收,因所指生物無現實對應物種,且名稱用字生僻,逐漸成為“死詞”。
    • 僅存于古籍校勘、神話研究領域。

      來源:漢語詞彙史研究《古漢語詞彙綱要》。


四、現代工具書收錄情況

網絡擴展解釋

經過對搜索結果的全面核查,目前提供的9個網頁均未包含“鶌鶋”一詞的相關信息。該詞在常用漢語詞典及現有文獻中暫未見收錄,可能屬于以下情況:

  1. 生僻字組合:二字均為罕見漢字,“鶌”讀qū(《康熙字典》注音),指一種鳥;“鶋”讀jū(如“鶢鶋”為古代傳說中的海鳥),但組合成詞未見典故記載。

  2. 可能存在的訛誤:建議确認是否為“鶌鶋”正确寫法,或考慮相似詞彙如“鶢鶋”(《文選·司馬相如賦》中提及的海鳥)、“鹡鸰”(常見鳥類名稱)等。

若該詞出自特定文獻或方言,請補充上下文信息以便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愛女采畫傳翫疊香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段匹遏隱風風勢勢風樹之悲奮用斧頭幹撓公拟公助鬼金羊國慶日橫渡橫徵暴賦鶴髓薨殒徽記狡猱交織井鹽錦心綉腹季友伯兄捐落舉眼考質苦海茫茫鲲壑老萊裾老祖蓮根瞭望哨黎長緑沉沉毛炰牛脍平冕齊眉席情面親遇戎燼善終閃灼詩以言志輸場屬茨水煙厮搏隨唱索價拖拖沓沓王會晩志窩瓜響黩憲谕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