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齊家治國的意思、齊家治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齊家治國的解釋

整治家庭和治理國家。語出《禮記·大學》:“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一折:“我和你韜光晦迹老山中,煞強如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 馮惟敏 《點绛唇·改官謝恩》套曲:“詩書子史窮玄奧,君臣父子全忠孝,齊家治國諳經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齊家治國"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最早見于《禮記·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體系。該詞的本義指通過規範家庭管理,進而實現國家治理的良性發展,強調個人修養與家國責任的遞進關系。

一、本義與内涵解析

"齊"在古漢語中意為"整頓、規範",《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整治,使整齊有序"(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家"指宗法制度下的家族單位,"治"則出自《說文解字》"治,水出東萊",引申為疏導管理。二字組合形成"以家為治理基礎,推及國家"的治理邏輯。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邏輯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強調:"齊家者,整齊一家之政;治國者,仁政及于邦國",揭示了個體倫理(修身)→家族倫理(齊家)→政治倫理(治國)的三層進階關系(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這種思想在《孟子·離婁上》得到呼應:"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三、曆史實踐與文化影響

漢代董仲舒将這一理論納入"三綱五常"體系,使其成為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内容。唐代《群書治要》記載,太宗曾以"齊家未善,治國何能"訓誡皇族(來源:《群書治要·卷二十三》)。明清時期,《朱子家禮》等文獻更将其具體化為宗族管理規範。

四、現代诠釋與應用價值

當代學者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傳統"家國同構"思想雖産生于宗法社會,但其"由近及遠"的責任擴展模式,對現代社會治理仍具啟示意義(來源:費孝通《鄉土中國》第三章)。《辭海》(第七版)則從語言學角度将其定義為"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家國治理的典範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齊家治國”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成語指“整治家庭和治理國家”,強調個人修養與家國責任的統一。其中“齊家”意為管理好家庭事務,使家庭和睦有序;“治國”則指治理國家,維護社會安定。

  2. 經典出處
    源自《禮記·大學》:“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儒家認為,隻有先管理好家庭,才能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體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遞進邏輯。

  3. 結構與用法
    成語為聯合式結構,常作謂語或定語,例如元代王子一《誤入桃源》中“煞強如齊家治國平天下”,明代馮惟敏作品中也用其表達對治國才能的重視。

  4. 深層内涵
    該詞反映了儒家“家國同構”的理念,将家庭倫理擴展至國家治理,強調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連貫性。如查字典解釋,齊家是治國的基礎,兩者共同體現了個體在家庭和社會中的雙重角色。

  5. 現代意義
    如今,“齊家治國”常用于強調個人品德與領導能力的培養,或讨論家庭和諧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例如,褚人獲《隋唐演義》以窦建德為例,說明内外兼修對治理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儒家思想體系,可參考《禮記·大學》原文及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爆竿崩敝冊勳茶樓成蟲赤盞寵辱吹燈大慶戥秤厎席動心駭目反映敢許膏锏乖孩子姑息養奸合義洪荒揮擾夥繁将毋同賤迹簡椠積殃纩緜款貢髡冷心冷面馬蜂窩賣契蜜母能刑凝澀橋彴青蒜瓊梳人功任憑榮光柔懦寡斷颯沓升漲伸開身衣口食食報試日失鄉恕矜絲缰俗氣鐵腥窪坳誤工鄉約仙奴縣太君鶱騰羨赢西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