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官吏告老回鄉或請假回家。《書·鹹有一德》:“ 伊尹 既復政厥辟,将告歸,乃陳戒于德。” 孔 傳:“告老歸邑。”《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後漢書·張湛傳》:“後告歸 平陵 ,望寺門而步。” 李賢 注:“告歸,謂請假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嚴恭肅》:“以病告歸,先人往問疾,至其榻前,布衾破敝,寒士之不如也。” 清 汪懋麟 《送力臣都谏假歸揚州》詩:“勇退人所難,告歸君獨惺。”
(2).告辭,告别回家。 杜甫 《夢李白》詩之二:“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是晚 孟沂 告歸。 張運使 不説破他,隻叫館僕尾着他去。”
告歸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特征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因特定緣由向上級或尊長請示返回故裡。根據《漢語大詞典》(第3版)記載,該詞在古代文獻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一、官吏請假歸鄉 古代官員因疾病、喪事或私事需暫時離職時,需向朝廷申請告假,如《漢書·樊哙傳》記載「哙老病,數乞骸骨,上不許,乃告歸養疾」。這種制度化請假行為體現了古代官僚體系的管理規範。
二、辭官歸隱 明清時期衍生出主動辭去官職的含義,如《明史·職官志》載「年老告歸者,給驿還鄉」,此時該詞常與「緻仕」「乞骸骨」等詞形成語義關聯,反映古代士大夫階層「功成身退」的價值取向。
《辭源》(修訂本)特别指出,該詞在方言中保留着「告别歸家」的通俗用法,如《紅樓夢》第三回「邢夫人送至儀門前,看着車去了方回來」的語境中,實際暗含告歸的禮儀程式。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題材作品,日常口語已較少使用。
“告歸”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及來源如下:
官吏離職或請假回鄉
指古代官員因告老、休假等原因離開職位返回家鄉。例如《後漢書·張湛傳》記載“後告歸平陵”,指官員請假歸鄉。此用法常見于史書,如《史記·高祖本紀》提到劉邦任亭長時“常告歸之田”。
告辭、告别回家
泛指一般的辭别行為,如杜甫《夢李白》詩雲“告歸常局促”,描述友人匆匆告别的情景。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中也有“孟沂告歸”的情節。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詳細解析,可參考上述來源。
八流班爵卑狹避竈插腳臣司馳牋畜藏大惑碘鎢燈郖津敦本務實阿膠惡日轓邦防團楓橋夜泊風情月意改訂高級小學躬己廣場舞估摸衮華故陰顧景慚形甲苯江煙京府鲸吞虎噬錦弦卷層雲倦響懼懾拘畏伉俪李白桃紅陵晨理議镂心刻骨莽蒼馬撾氓宇胖鼓鼓纰缪千金之子騎鶴青焰如原以償生描失宜順口四邊凈訴告陶師天南海北笤帚星無委線路諧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