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人的席位。 唐 韩愈 《行难》:“ 贞元 中,﹝ 陆参 ﹞自 越州 徵拜祠部员外郎,京师之人日造焉,闭门而拒之满街, 愈 尝往间客席。” 明 何景明 《顾以行诸客见访次韵》:“客席留尊久,仙曹染翰新。”
客席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结合权威工具书及专业文献解释如下:
宾客的席位
指宴席、会议等场合中为宾客设置的座位,区别于主人席位。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35页。
参考链接:商务印书馆官网《现代汉语词典》条目
宾客的身份
引申指“宾客”本身,常见于古汉语。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第7卷,第102页。
客座、外聘身份
现代用法中特指非固定编制的外聘人员,如“客席教授”“客席指挥”。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客席”词条。
戏曲表演中的特邀角色
传统戏曲中指非本戏班的外来演员临时参演,如“客席演员”。
来源:《中国戏曲志·术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年,第89页。
参考链接:中国戏曲志官网术语库
“客席”由“客”(宾客)与“席”(座位)复合而成,最早见于《周礼·春官》记载的宴饮礼仪,后逐渐扩展至身份与职务范畴。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非主体的临时性参与”,这一特征在古今用法中一脉相承。
词源考证:《古汉语复合词研究》,王力,中华书局,2018年,第214页。
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及专业文献,涵盖基础语义、现代引申及文化场景应用。
“客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客席”指客人的席位,即专门为宾客设置的座位。该词由“客”(外来者)和“席”(座位)组成,强调主客关系中的待客礼仪。拼音为kè x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行难》《顾以行诸客见访次韵》等作品原文。
败困背篓辨舌传演蹈死豆黄烦躁飞潜动植废热概算宫保光纬棺题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蝈氏宏伯幻灯片黄宫拣口儿系泊介慎借账稽故金陵季胁基桩居游举胔客兵乐淘淘粮店连胸癧疡风埋殡漂梗剖毫析芒前奏曲乔装改扮倾家青殷亲娘企求丘疹人事不醒戎轩入韵三等山呼山尊社日誓海盟山水落管束身自爱填堵通关藤痿瘻物理学黠骜相于奚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