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覓舉的意思、覓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覓舉的解釋

亦作“覔舉”。謂古代士子請托以求舉用。《新唐書·薛登傳》:“方今舉士,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覓者,自求也,非彼知之義。” 宋 陸遊 《夜雨》詩:“壯心未減從戎日,苦學猶如覓舉初。” 明 高啟 《臨頓裡》詩:“養生應有道,覓舉絶無書。”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二:“ 湯 左 二公當騎驢覔舉,手無寸柄之時,驛路偶經,即留意人才如此,儒臣識量,名相襟期,肇於此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覓舉”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曆史概念,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覓舉”指古代士子通過請托、奔走權貴等方式主動尋求被舉薦或任用。其中,“覓”意為“尋求”,“舉”指舉薦或科舉選拔。該詞常含貶義,暗含士人為求仕進過度鑽營的現象。

  2. 别稱與結構
    亦寫作“覔舉”(異體字),由上下結構的“覓”與“舉”組成,讀音為mì jǔ(拼音:ㄇㄧˋ ㄐㄩˇ)。


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1. 制度弊端
    唐代科舉制度中,士子常通過投獻詩文、結交權貴等方式争取舉薦資格。《新唐書·薛登傳》提到:“俗號舉人皆稱覓舉”,揭示當時舉薦風氣已偏離選拔本意。

  2. 文學引用

    • 宋代陸遊《夜雨》詩:“苦學猶如覓舉初”,反映士人苦讀與鑽營并存的矛盾心态。
    • 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記載士人“騎驢覓舉”,形容寒門學子奔波求薦的艱辛。

社會影響

“覓舉”現象暴露了古代選官制度的漏洞,士人過度依賴人際關系而非真才實學,導緻選拔公平性受損。這一行為在明清文獻中仍被提及,說明其影響的延續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制度演變,可參考《新唐書》及曆代科舉相關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覓舉》的意思

《覓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尋找并推舉出來。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見」和「手」。在漢字中,「見」表示眼睛,「手」則代表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見」為部首和獨體字,拼音為「jiàn」,筆畫數為 7。作為部首或偏旁,它常常出現在代表和與視覺相關的字中。

「手」為部首和獨體字,拼音為「shǒu」,筆畫數為 4。作為部首或偏旁,它通常出現在代表與手部或動作相關的字中。

來源和繁體

「覓舉」這個詞的發源不太明确。繁體字為「覓舉」,「覓」意為尋找,「舉」意為舉起或推舉。繁體字的用法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漢字書寫中已不常見,但在台灣和香港仍然被廣泛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常常出現變體,「覓舉」也不例外。在牛角、甲骨和金文等古代文字中,「覓舉」的形态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仍然保持較為相似的結構。

例句

1. 我正在覓舉一位合適的領導人來帶領公司的發展。

2. 在選舉中,我們應該覓舉那些有才幹和為人民服務意識的候選人。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覓取、舉薦、尋覓、指手畫腳

近義詞:尋找、搜尋、找尋

反義詞:放棄、舍棄、抛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