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腹中,内心。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景運之世,言在都俞……言在腹臆,其世可知矣。”
“腹臆”是一個漢語詞彙,現從發音、含義、來源及用法等方面綜合分析如下:
詞源與演變
源自《詩經·大雅·腹心》,最初描述生理上的“腹中内髒”,後逐漸引申為心理層面的“内心世界”()。清代魏源在《默觚下·治篇十二》中将其用于社會語境,如“言在腹臆,其世可知矣”,暗示通過未言明的内心活動可推斷時代特征()。
使用場景
總結來看,“腹臆”是一個兼具生理與心理雙重意象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未表露的内心活動”這一核心語義。
《腹臆》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内心的想法、見解或觀點。
《腹臆》的拆分部首是“⺠”和“臣”,分别屬于肉部和蔔部。它共有16畫。
《腹臆》一詞的來源較為晚,最早出現在《晉書·範曄傳》中。範曄是晉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以打破舊傳統,主張新思想而聞名。在他的著作中,他使用了“腹臆”來形容内心的想法和見解。
《腹臆》的繁體字為「腹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腹臆》的古代寫法為「腹鬥」,它是在晉朝之後出現的。
1. 他的腹臆對于這個問題非常獨特而深刻。
2. 我很欣賞他的腹臆和見解。
腑:指腹下的内髒。
胃腑:指胃和腸道,也可以用來比喻内心。
腸腑:指腸子,也可以用來比喻内心。
想法、見解、觀點
表面、外貌、表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