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缊韠的意思、缊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缊韠的解釋

古代朝服所用淺赤色蔽膝。泛指官服。 宋 梅堯臣 《和淮陽燕秀才》:“乃信讀書榮,況即服緼韠。”參見“ 緼韍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缊韠”是古代服飾中的一種名稱,由“缊”和“韠”組合而成。根據《說文解字》等文獻記載,具體含義如下:

  1. “缊”的含義

    • 讀yùn時,指“亂麻、舊絮”,引申為粗劣材料。如《論語》中“衣敝缊袍”即用此意。
    • 讀wēn時,指“赤黃色”,可能與顔色相關。
  2. “韠”的含義
    “韠”(bì)是古代貴族禮服中的蔽膝,多以皮革制成,用于遮蓋大腿至膝部,象征身份和禮儀。

  3. “缊韠”的合義
    結合兩者,可能有兩種解釋:

    • 材料角度:指用粗麻或舊絮制成的蔽膝,屬于簡樸服飾,區别于華貴的皮質韠。
    • 顔色角度:若取“缊”的赤黃色義,則可能指特定顔色的蔽膝。

補充說明:因“缊韠”在古籍中用例較少,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但根據“缊”的常見釋義(yùn,粗麻)及古代禮制特點,第一種解釋更為合理,即指材質樸素的蔽膝。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缊韠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缊韠(yùn x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糾纏、纏繞。

缊韠的首部拆分是“纟”(纟是纖維等織物的意思),其次是“盾”(一種古代兵器),最後是“玄”(玄素、玄妙的意思)。缊韠的總筆畫數是13畫。

缊韠的來源和繁體

缊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中。在甲骨文時期(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金文中,已經有了“缊韠”的形象。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也多次出現,比如《詩經·小雅·斯幹》中就有“缊韠于㡊”的描述。

在繁體字中,缊韠的寫法為「縕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缊韠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在西漢時期的隸書中,缊韠的寫法為「緷韞」。

缊韠的例句

缊韠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比喻人事物之間的糾葛、紛亂狀态。

例句:

1. 他們的關系一直缊韠不清,導緻了很多不必要的争吵。

2. 這個問題太複雜了,讓我們不要缊韠其中,一步一步地解決。

缊韠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缊亂、纏繞、糾結。

近義詞:糾纏、紛亂、糾結、糾葛。

反義詞:解脫、解紛、解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