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雕刻。《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
(2).形容(山石或樓台)棱角分明,峥嵘峭拔。《魏書·蕭衍傳》:“大興寺塔,廣繕臺堂,昭陽到景,垂珠銜璧,峥嶸刻削。”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志一》:“山半大石盤陀數畝,高下如刻削。”
(3).苛刻,嚴酷。《史記·秦始皇本紀》:“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舊唐書·唐臨傳》:“比來有司多行重法,叙勳必須刻削,論罪務從重科。” 平心 《論康熙帝的曆史地位》一:“ 康熙帝 比 順治 統治者更深刻地察覺到,前朝君臣的腐敗和刻削,怎樣加速了 明 政權的崩潰。”
(4).侵害;剝奪。《史記·孝景本紀》:“至 孝景 ,不復憂異姓,而 鼂錯 刻削諸侯。”《南史·恩倖傳·沉客卿》:“ 客卿 每立異端,唯以刻削百姓為事。”《資治通鑒·唐懿宗鹹通九年》:“節度使刻削軍府,刑賞失中,遂緻迫逐。”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政事一》:“官司自俸廉而外,一思展拓,何一非侵漁刻削之端。”
(5).節儉。 唐 韓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樂為儉勤,自刻削,不幹人,以矯時弊。”
(6).剪裁;删節。 唐 孟郊 《品松》詩:“名華非典賞,剪棄徒纖茸。刻削大雅文,所以不敢慵。”
(7).謂造語工巧,文筆峻拔。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一:“ 信道 清才,而詩刻削。”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文章宗旨》:“ 唐 之文, 韓 之雅健, 柳 之刻削,為大家。” 明 方孝孺 《答張廷璧書》:“足下之詩刻削森秀,為世俗異味,其辭信奇矣。”
刻削(kè xu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雕刻與削減
本義指用刀具雕琢或削減物體表面,使其成形。如《韓非子·說林下》載:“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描述雕刻人像時調整比例的技法。
嚴苛剝削
引申為對人力、財力的殘酷壓榨。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批判秦政:“賦斂愈重,戍徭無已……刻削毋仁恩”,指統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
形容面容瘦削
用于描寫面部輪廓棱角分明、清瘦冷峻。如魯迅《彷徨》中形容人物“兩頰微陷,顴骨刻削”。
“刻”本義為雕镂(《說文解字》:“刻,镂也”),“削”指用刀斜切(《說文》:“削,鞞也”),組合後強調用刀具精細修整的動作。
先秦文獻多用于工藝描述(如《考工記》),漢代起引申為政治批判(如《鹽鐵論》“刻削百姓”),現代漢語則側重形容相貌特征。
《漢語大詞典》
釋為:“雕刻;切割。比喻殘酷剝削。亦形容面容瘦削。”
(參考: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第2卷,頁987)
《古代漢語詞典》
分列二義:“①雕刻。②剝削,榨取。”
(參考: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頁832)
《淮南子·本經訓》:“琢玉刻削,犀象貞厲”,描述玉石雕刻技藝。
《漢書·食貨志上》:“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刻削細民”,揭露苛政。
《紅樓夢》第三回寫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面龐刻削清雅”,突出其清瘦氣質。
當代語境中,“刻削”的“剝削”義漸少用,多保留于曆史文獻研究;“雕刻”義見于傳統工藝領域;“面容瘦削”則為常用文學描寫,如“顴骨刻削”“下颌線刻削分明”。
“刻削”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雕刻
指用刀具在物體表面進行雕琢刻畫的行為。如《韓非子》提到“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強調雕刻時需細緻處理。
形容山石或建築的形态
多用于描述棱角分明、陡峭峥嵘的自然景觀或人工建築。例如《魏書》中“峥嵘刻削”形容樓台險峻,清代納蘭性德也用“高下如刻削”描繪山石形态。
苛刻嚴酷
指待人處事嚴厲無情。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法“刻削毋仁恩和義”,《舊唐書》也提到“有司多行重法”的刻削行為。
侵害剝奪
引申為對權益的剝削或侵占。例如平心在分析曆史時指出“刻削”加速了明政權崩潰,強調統治者對民衆的壓榨。
其他引申義
少數文獻提到“節儉”“剪裁删節”“文筆峻拔”等用法,如宋代黃庭堅詩中“刻削”形容人工雕琢的藍光山石,但這類含義使用頻率較低。
注意:現代機械加工領域中的“刻削”(如)為專業術語,與上述傳統詞義無直接關聯。若需了解具體工藝,建議查閱工程技術資料。
阿平絕倒百疊襃贲播動抄擊琛闆楚門大噪等子吊會定洋都下奉陪風清弊絶耕地觀覰瓜丘古逸寒菊誡誨菌界苛慘狂吼狼突蠟社淚幹腸斷連梃懔栗緑黛馬齒菜面授機宜敏鋭謀篇磨嘴切合時宜清審榮近融鏡上下文剡中實患詩酒朋侪首屈一指受降受制于人疏怠說部書劄私券嗣纂唐璜堂塗退價脫貧汪精衛委縱溫毅校具小憐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