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堂塗 ”。
亦作“ 堂塗 ”。亦作“ 堂途 ”。堂下至門的磚路。《周禮·考工記·匠人》:“堂塗十有二分。” 鄭玄 注:“謂階前,若今令甓裓也。” 賈公彥 疏:“ 漢 時名堂塗為令甓裓。令甓,則今之塼也,裓則塼道也。”《詩·陳風·防有鵲巢》“中唐有甓” 毛 傳:“中,中庭也。唐,堂塗也。” 孔穎達 疏引 孫炎 雲:“‘堂途,堂下至門之徑也。’”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庸子乃掌堂塗之子,猶 周 王侯之子稱門子。”
“堂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建築結構中的特定路徑,其核心含義及解釋如下:
“堂塗”指古代建築中從堂屋正廳到門之間的磚砌道路,又稱“堂途”或“堂塗”。例如《周禮·考工記·匠人》提到“堂塗十有二分”,鄭玄注解為“階前若今令甓裓”,即漢代稱磚砌通道為“令甓裓”,相當于現代的磚路。
該詞多用于描述先秦至漢代的建築規制,常見于古籍注解和考據類文獻,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在研究古建築或訓诂學時仍有參考價值。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詩經》原文及鄭玄、賈公彥的注釋。
《堂塗》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的是堂屋内塗抹的彩繪,也指塗抹在室内牆壁上的畫。
《堂塗》的部首是“土”,總共有11個筆畫。
《堂塗》這個詞最早見于《周禮·東方朔食犍為,南方朔食孟、鄭,西方朔食徐父,北方朔食邯鄲谷》:“邯鄲谷,旨饋堂塗,如湛陽伐柯。”
《堂塗》的繁體字是「堂塗」。
在古時候,有記錄的《堂塗》的古漢字寫法如下:
堂:十 + 土
塗:母 + 壺 + 一
1. 這幅《堂塗》的彩繪極具藝術價值,展示了古代文化的美麗。
2. 我們在堂屋内的牆壁上親自塗抹了一幅《堂塗》,讓整個房間更加有生氣。
堂室、堂屋、彩塗、牆壁、彩畫
彩畫、壁畫、壁飾
素壁、素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