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ccept a surrender]∶接受敵方投降
受降儀式
(2) [surrender]∶投降
快快下馬來受降
(1).接受敵人投降。《後漢書·朱祐傳》:“大司馬 吳漢 劾奏 祐 廢詔受降,違将帥之任,帝不加罪。” 唐 杜甫 《與嚴二郎奉禮别》詩:“ 山 東群盜散,闕下受降頻。” 宋 梅堯臣 《還吳長文舍人詩卷》詩:“豈比誇受降,甲齊 熊耳 積。”
(2).見“ 受降城 ”。
(3).投降。《水浒傳》第七九回:“ 存保 大叫:‘潑賊,你走那裡去!快下馬來受降,饒你命!’”
“受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受降”指接受敵方投降的行為,常見于戰争或沖突場景。其中“受”表示接受,“降”指投降。
擴展含義
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提到“受降”也可表示投降本身,但這一用法存在争議。《現代漢語詞典》僅收錄“接受投降”的釋義,而百科類資料可能包含雙重解釋。
類型 | 詞彙示例 |
---|---|
近義詞 | 納降、受降城(特指古代受降地點) |
反義詞 | 抵抗、抗争 |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如二戰受降儀式),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詞典來源。
受降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接受敵人的投降或對方的拜訪。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受(又稱為“又字旁”)和降(又稱為“阜字旁”),由17個筆畫構成。
受降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最早的字形寫作“受降”,後來經過簡化變為現在的字形。在繁體字中,“受降”仍然保持原有的形式,沒有簡化。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
受降一詞的使用例句:
1. 戰争結束後,敵方将軍面向我方将軍叩首受降。
2. 外國使節莅臨,國王派我去受降。
受降的組詞:
1. 受降儀式
2. 受降官
3. 受降地
受降的近義詞:接受投降、戰敗投降。
受降的反義詞:拒絕投降、死戰到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