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降的意思、受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降的解釋

(1) [accept a surrender]∶接受敵方投降

受降儀式

(2) [surrender]∶投降

快快下馬來受降

詳細解釋

(1).接受敵人投降。《後漢書·朱祐傳》:“大司馬 吳漢 劾奏 祐 廢詔受降,違将帥之任,帝不加罪。” 唐 杜甫 《與嚴二郎奉禮别》詩:“ 山 東群盜散,闕下受降頻。” 宋 梅堯臣 《還吳長文舍人詩卷》詩:“豈比誇受降,甲齊 熊耳 積。”

(2).見“ 受降城 ”。

(3).投降。《水浒傳》第七九回:“ 存保 大叫:‘潑賊,你走那裡去!快下馬來受降,饒你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降”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和軍事色彩的複合詞,《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接受敵方投降的儀式或行為”。該詞由“受”(接受)與“降”(投降)兩個語素構成,讀作shòu xiáng,屬動賓結構短語,後凝固為固定詞彙。

從軍事術語角度,《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指出其包含三層含義:1. 戰勝方主導的投降接納程式;2. 特指古代戰争中獻城繳械的法定手續;3. 作為軍事地理名詞指代具體受降地點(如芷江受降城)。《現代漢語詞典》特别強調該詞與“投降”構成施受關系,專指勝利方接受戰敗方歸順的正式行為。

古代文獻中,《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的“受玉帛而降”反映周代已形成完整的受降禮儀。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詳細記述受降儀軌包含“解甲、獻冊、歃血”等程式,這種儀式性特征使該詞區别于普通投降行為。現代漢語使用中,詞語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正式文書,如《中日降伏文書》籤署被稱為“南京受降儀式”。

網絡擴展解釋

“受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定義
    “受降”指接受敵方投降的行為,常見于戰争或沖突場景。其中“受”表示接受,“降”指投降。

  2. 擴展含義
    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提到“受降”也可表示投降本身,但這一用法存在争議。《現代漢語詞典》僅收錄“接受投降”的釋義,而百科類資料可能包含雙重解釋。


二、發音與用法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類型 詞彙示例
近義詞 納降、受降城(特指古代受降地點)
反義詞 抵抗、抗争

四、曆史與文化背景


五、注意事項

  1. 語境差異:現代漢語中,“受降”多指“接受投降”,而“投降”更常用“投降”一詞直接表達。
  2. 情感色彩:部分資料認為“受降”含貶義,特指戰敗方被迫投降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如二戰受降儀式),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裱托禀訴長浪暢惬的據頂珠地日草鵽雀繁熾肥源豐屋公股古隸蒿子黑氣怳忽黃蜀葵環繞禍孽驚怛九旋厥症钜儒聯類連作凜然吏隱滿腔怒火昧明盟姊面茶旁邊憑讬愆期颀而企矩清況輕人羣族仁善日久歲長榮鮮傘幄上下翻騰試判世裔歲遺跳彈調竽绨纨透脫窪鏡汙殺下得手相腳頭賢朋纖魄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