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汪精衛的意思、汪精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汪精衛的解釋

汪精衛(1883-1944) : 大漢奸。名兆銘,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于廣東番禺。早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曾主編《民報》。1910年因謀炸清攝政王載沣被捕。1925年在廣州任國民政府常務*********主席兼軍事*********主席。1927年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事變後,主張對日妥協。1938年在河内發表“豔電”,公開投降日本。1939年底和日本籤訂賣國密約。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僞國民政府,任代主席、主席。後病死于日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汪精衛作為漢語專有名詞,其釋義需結合曆史人物背景與漢語字義分析:

一、漢語詞典角度解析

  1. 「汪」

    現代漢語中多指姓氏、水深廣狀(如「汪洋」),或拟聲詞(如狗吠聲)。作為姓氏,《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其源自古國名「汪芒氏」後裔。

  2. 「精衛」

    典出《山海經》,原為神話鳥名,寓意堅韌不拔。用作人名時,常寄托積極精神。

  3. 姓名組合

    全名屬典型「姓氏+雙字名」結構,其中「精衛」體現命名者對子女的期許。

二、曆史人物定義

汪精衛(1883-1944),本名汪兆銘,字季新,中國近代政治人物:

三、語義演變與文化認知

現代漢語語境中,「汪精衛」一詞已脫離姓名字面含義,成為特定曆史符號: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
  3. 夏征農主編.《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4. 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汪僞政權檔案資料彙編》. 中華書局, 2021.

網絡擴展解釋

汪精衛(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本名汪兆銘,字季新,號精衛,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出生于廣東三水縣,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具争議的人物。以下是其生平與曆史定位的綜合解析:

一、早年經曆與革命貢獻

汪精衛自幼接受傳統教育,1904年考取官費留學日本,次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為《民報》主要撰稿人,宣傳革命思想。1909年策劃刺殺清攝政王載沣未遂,獄中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邁詩句,成為反清革命象征。辛亥革命後,他曾參與南北議和,支持孫中山的民主革命事業。

二、政治生涯的轉折

三、僞政權與曆史評價

汪僞政權未被國際承認,其統治區域推行“清鄉運動”等政策,協助日軍鎮壓抗日力量。此舉使其背負“漢奸”罵名,被視作民族罪人。但其早年革命貢獻仍被部分學者客觀提及,形成“英雄到罪人”的複雜曆史評價。

四、死亡與後續影響

1944年因“骨髓腫”病死于日本名古屋,屍體被運回南京葬于梅花山。抗戰勝利後,其墓地被國民政府炸毀,骨灰下落不明。其政治選擇成為近代中國“主戰派與主和派”博弈的典型案例。

總結

汪精衛的一生呈現從革命者到叛國者的極端轉變,其早年革命行為與後期賣國行徑形成強烈反差。曆史學界普遍認為,他的政治選擇既有個人權力欲望驅動,也受當時中日實力懸殊的客觀環境影響,但無法改變其背叛民族的根本性質。

别人正在浏覽...

安候安魂曲骜放捭脫陛見不美策名就列孱困崇憚點點笛卡兒坐标地靈逗攏頓戢偾仆府兵制負杖戈樓公買公賣攻圍挂履褐衣蔬食呼嗤徽號回儛護靈獲成糊塗賬薦鹗賤庸澆鑄樂兵裡使密坐墨卷淰躍儗儗盤遊仆使遷加牽羊肉袒喬聲怪氣清勁邱嶽峰曬暖商賈賞節石笈試練市梢頭似動現象阘鞠嬥換童裝讬軀哇哩哇啦罔念未形飨德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