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雕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
(2).形容(山石或楼台)棱角分明,峥嵘峭拔。《魏书·萧衍传》:“大兴寺塔,广缮臺堂,昭阳到景,垂珠衔璧,峥嶸刻削。”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志一》:“山半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刻削。”
(3).苛刻,严酷。《史记·秦始皇本纪》:“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旧唐书·唐临传》:“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平心 《论康熙帝的历史地位》一:“ 康熙帝 比 顺治 统治者更深刻地察觉到,前朝君臣的腐败和刻削,怎样加速了 明 政权的崩溃。”
(4).侵害;剥夺。《史记·孝景本纪》:“至 孝景 ,不復忧异姓,而 鼂错 刻削诸侯。”《南史·恩倖传·沉客卿》:“ 客卿 每立异端,唯以刻削百姓为事。”《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节度使刻削军府,刑赏失中,遂致迫逐。”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政事一》:“官司自俸廉而外,一思展拓,何一非侵渔刻削之端。”
(5).节俭。 唐 韩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乐为俭勤,自刻削,不干人,以矫时弊。”
(6).剪裁;删节。 唐 孟郊 《品松》诗:“名华非典赏,剪弃徒纤茸。刻削大雅文,所以不敢慵。”
(7).谓造语工巧,文笔峻拔。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一:“ 信道 清才,而诗刻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文章宗旨》:“ 唐 之文, 韩 之雅健, 柳 之刻削,为大家。” 明 方孝孺 《答张廷璧书》:“足下之诗刻削森秀,为世俗异味,其辞信奇矣。”
刻削(kè xu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雕刻与削减
本义指用刀具雕琢或削减物体表面,使其成形。如《韩非子·说林下》载:“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描述雕刻人像时调整比例的技法。
严苛剥削
引申为对人力、财力的残酷压榨。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批判秦政:“赋敛愈重,戍徭无已……刻削毋仁恩”,指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形容面容瘦削
用于描写面部轮廓棱角分明、清瘦冷峻。如鲁迅《彷徨》中形容人物“两颊微陷,颧骨刻削”。
“刻”本义为雕镂(《说文解字》:“刻,镂也”),“削”指用刀斜切(《说文》:“削,鞞也”),组合后强调用刀具精细修整的动作。
先秦文献多用于工艺描述(如《考工记》),汉代起引申为政治批判(如《盐铁论》“刻削百姓”),现代汉语则侧重形容相貌特征。
《汉语大词典》
释为:“雕刻;切割。比喻残酷剥削。亦形容面容瘦削。”
(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2卷,页987)
《古代汉语词典》
分列二义:“①雕刻。②剥削,榨取。”
(参考: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页832)
《淮南子·本经训》:“琢玉刻削,犀象贞厉”,描述玉石雕刻技艺。
《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刻削细民”,揭露苛政。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面庞刻削清雅”,突出其清瘦气质。
当代语境中,“刻削”的“剥削”义渐少用,多保留于历史文献研究;“雕刻”义见于传统工艺领域;“面容瘦削”则为常用文学描写,如“颧骨刻削”“下颌线刻削分明”。
“刻削”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雕刻
指用刀具在物体表面进行雕琢刻画的行为。如《韩非子》提到“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强调雕刻时需细致处理。
形容山石或建筑的形态
多用于描述棱角分明、陡峭峥嵘的自然景观或人工建筑。例如《魏书》中“峥嵘刻削”形容楼台险峻,清代纳兰性德也用“高下如刻削”描绘山石形态。
苛刻严酷
指待人处事严厉无情。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法“刻削毋仁恩和义”,《旧唐书》也提到“有司多行重法”的刻削行为。
侵害剥夺
引申为对权益的剥削或侵占。例如平心在分析历史时指出“刻削”加速了明政权崩溃,强调统治者对民众的压榨。
其他引申义
少数文献提到“节俭”“剪裁删节”“文笔峻拔”等用法,如宋代黄庭坚诗中“刻削”形容人工雕琢的蓝光山石,但这类含义使用频率较低。
注意:现代机械加工领域中的“刻削”(如)为专业术语,与上述传统词义无直接关联。若需了解具体工艺,建议查阅工程技术资料。
碧宇蚕崖肠腹潮腻城乡村讴雕藻肛道高高手遘罹句萌沽略洪溟虎变龙蒸简集角髻狡巧击缶缉林林近稿鸡犬不惊久久瀱汋巨量举子尻马魁重泐灭落寞梅华棉连纸灭族脑膜扭伤农隐漰泙翩蹮凭险签揭起步惬望球路带秋浦齐足僧人使鹿霜禾说有虽马套括讨破调皮话同举顽朴尾犯浘浘微旨文康温热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