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懔栗的意思、懔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懔栗的解釋

亦作“懔慄”。 1.寒戰貌。 唐 杜甫 《北征》詩:“那無囊中帛,救汝寒懔慄。”一本作“ 凜慄 ”。

(2).恐懼貌。 清 黃景仁 《雨中入山訪曹以南》詩之一:“懍慄窮畏途,相将搴幽幔。”《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國外代表請願書》:“大臣咨嗟於上,人民歎息於下,一年現象,即已如此,推之九年,能無懍栗?” 馮至 《伍子胥》:“人們走着黃昏時崎岖的窄路,箫聲婉婉轉轉地隨着遊離的鬼火去尋索死者的靈魂,人人的心裡都感到幾分懔慄。”

(3).肅敬貌。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威德入人心》:“今人道及 關壯繆 、 嶽忠武 之名,則自然懍慄,威之在人心者遠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懔栗”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 寒冷發抖:形容因寒冷而戰栗的狀态。例如杜甫《北征》詩中的“那無囊中帛,救汝寒懔慄”,描述因寒冷而顫抖的情景。
    • 恐懼不安:指因内心惶恐而表現出戰栗。如清代黃景仁詩句“懔慄窮畏途”,體現對險境的畏懼。
    • 肅然起敬:清代文獻《兩般秋雨盦隨筆》提到“自然懔慄”,指提及曆史人物時産生的肅穆敬重感。
  2. 詞源與擴展

    • 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懔慄”“凜慄”,屬于異形詞,核心含義均與“戰栗”相關,可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指向寒冷、恐懼或敬畏。
  3. 文學引用

    • 杜甫、黃景仁等詩人作品中均以此詞增強情感表達,如描繪民生疾苦或旅途艱險,賦予文字更強的畫面感和感染力。

建議:由于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若需深入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并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其細微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懔栗——一個古老的漢字

懔栗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是由懔和栗兩個部分組成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懔字的部首是心字旁,栗字的部首是木字旁。懔字的筆畫數為13畫,栗字的筆畫數為9畫。

來源和演變

懔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其中懔字是指剛毅、堅定,栗字則指榛栗。

繁體字形

在繁體字中,懔栗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來看,懔字的寫法和現在的稍有不同,它的尾巴比現代字形要直,而栗字的寫法也略有區别,木字旁上部的筆畫向左稍微延伸。

例句

1. 他的堅定懔栗的态度使人欽佩。 2. 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他始終保持着懔栗的精神。

組詞

懔雄(指剛毅堅定的男子)、懔仁(指剛毅堅定的人)。

近義詞

堅定、剛毅、剛強。

反義詞

懶散、軟弱、猶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