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屬國。《隸釋·漢蜀郡屬國辛通達李仲曾造橋碑》:“西征鄙國,撫育犂元。”
“鄙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謙辭,在古代文獻和特定語境中使用。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用法兩方面解析:
“鄙”的本義
“鄙”原指邊遠、郊野之地。《說文解字》載:“鄙,五酂為鄙”,指古代基層行政單位,後引申為粗俗、淺陋、卑微之意。在謙辭中,用于自稱時表示謙卑,如“鄙人”“鄙見”。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線上版)。
“國”的含義
“國”指國家、邦國,古時亦指諸侯封地(如《周禮》"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
作為複合詞,“鄙國”是古代君主或使節對本國(或本方勢力)的謙稱,意為:
表達說話者對自身國家的謙遜态度,常見于外交辭令或史書記載。
例證典籍:
齊孝公伐魯,魯使展喜以周禮勸退齊師,稱魯為“敝邑”(同“鄙國”之義)。
來源:《春秋左傳正義》(古籍館)。
鄒忌諷齊王納谏時自稱“鄙臣”,其謙稱邏輯與“鄙國”一緻。
現代漢語中,“鄙國”極少用于日常交流,主要出現在兩類語境:
“鄙國:謙稱己國。”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卷第128頁。
将“鄙”釋為“自稱的謙詞”,并舉“鄙邦”“鄙邑”等同類詞佐證。
漢典網“鄙國”詞條(需訂閱完整版)
“鄙國”一詞在古籍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指附屬國
主要見于漢代碑文,如《隸釋·漢蜀郡屬國辛通達李仲曾造橋碑》中的“西征鄙國,撫育犂元”。此處“鄙國”指邊疆附屬的小國或屬地,帶有從屬關系的政治含義。
謙稱本國
在文學或外交辭令中,“鄙國”可作自謙之詞,類似“敝國”。例如:“希望您在鄙國期間盡興”,此處用于對外賓表達謙遜态度。但需注意,這種用法多出現在小說或特定語境中,并非古籍中的常見含義。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分析其用法差異。
安順龍宮敗國亡家悖傲不道成丹沖塞抽功夫大将軍颠危東田豆華水都城豐幹饒舌風行雨散官立翰墨林皓體橫江截削矜忍矜炫九班九成宮醴泉銘酒池既往不咎極微距關句闌慷慨勒花戀慕斂葬獵師靈堅離阻龍葵龍騰虎嘯旄旒廟祏敏思曩時鵬翮期節傾杯輕聲啓佐肉店掃鍋刮竈瑟琴生爻神興霜露之思霜桐水鏡天長觀天老地荒痛苦嗢石蘭卧龍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