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鵬的羽翼。《莊子·逍遙遊》:“其翼若垂天之雲。”(1)比喻濃雲。 宋 梅堯臣 《苦雨》詩:“秋空幾旬雨,四海低鵬翮。”(2)比喻賢才。 宋 無名氏《滿庭芳·壽梅監丙戌兄弟》詞:“鵬翮摶風再整,南枝報,管占新魁。”
(2).借指大鵬。 明 穆文熙 《鴉陣賦》:“眇波海之鵬翮,又何有於烏之雌雄。”
"鵬翮"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含義可從本義和比喻義兩個層面理解:
一、基本解釋 本義指大鵬的翅膀,源自《莊子·逍遙遊》對鵬鳥的經典描述:"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這裡通過誇張手法強調鵬翮的宏大,成為後世文學中磅礴氣象的象征。
二、比喻引申
自然氣象的象征
宋代梅堯臣在《苦雨》詩中用"四海低鵬翮"形容連綿秋雨如同大鵬垂翼蔽日,将鵬翮比作遮天蔽日的濃雲。
人才與抱負的隱喻
宋詞《滿庭芳》中"鵬翮抟風再整"以鵬翼乘風高飛,比喻賢能之士重整旗鼓、再展宏圖的人生志向。這種用法常見于古代祝壽、科考等慶賀場景。
借代神鳥本體
在部分文獻中直接代指大鵬,如"鵬翮九萬裡"的表述,既保留羽翼特征又代指鵬鳥整體形象。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現代多用于書法題字、詩詞創作等文雅場合,承載着對宏圖大志的寄寓。理解時需注意語境,如"展鵬翮"多指施展才能,"蔽鵬翮"則可能暗喻時局壓抑。
鵬翮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的是大鵬鳥的羽翼。鵬鳥是古代神話中的一種巨鳥,象征着巨大和威嚴。翮則指的是羽翼。因此,鵬翮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非常宏偉和壯麗的景象或事物。
根據《康熙字典》的部首劃分,在傳統的漢字中,鵬的部首是鳥(鳥),翮的部首則是羽(⺶)。
鵬字一共有11畫,其中鳥部4畫,彭部7畫;翮字有16畫,其中羽部11畫,即它比鵬字多了5畫。
《鵬翮》一詞最早出現在《西京雜記》之中,用以描述宏偉的羽翼。隨後,這個詞逐漸成為文人墨客間的常用詞語,被廣泛運用于文學創作和詩詞歌賦中。
在繁體字中,鵬翮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說文解字》中記載了鵬和翮的古漢字書寫方式。
鵬的古漢字寫法為“朋”,表示鳥的形狀;翮的古漢字寫法則是“羽與各”相連,強調了羽翼的形态。
1. 鵬翮高飛,俯瞰大地之時,盡顯壯麗氣象。
2. 那位畫家用墨筆勾勒出了一片鵬翮翺翔的美景。
3. 這座城市的新天際線猶如鵬翮插雲,展現出現代文明的風貌。
鵬翮可以和其他字結合形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
1. 鵬翮淩風:形容一種雄壯威嚴的姿态。
2. 鵬翮羽毛:指鵬鳥的羽毛。
鵬翮的近義詞有:鵬翅、鵬羽、翺翔。
鵬翮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但可以用一些相反的詞語來表達相反的意思,例如:平庸、碌碌無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