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由科舉及第而取得入仕的資格。《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有操守的,到底要從科甲出身。”《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我看 龍令 為人雖然科甲出身,心地到還明白,決不至此。” 魯迅 《僞自由書·最藝術的國家》:“老實的民衆真個要起政權來了,竟想革掉科甲出身和捐班出身的參政權。”
(2).指科舉制中的等第資格。 清 魏源 《籌海篇三》:“今宜于 閩 粵 二省,武試增水師一科,有能造西洋戰艦、火輪舟,造飛炮、火箭、水雷奇器者,為科甲出身。”
“科甲出身”是中國古代與科舉制度相關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科甲出身”指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并取得入仕資格的身份。古代科舉分為不同等級(如進士、舉人等),通過考試者即被視為“科甲出身”,強調其學識和官員身份的合法性。
科舉制度演變
漢代至唐代已采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如漢分甲、乙、丙、丁四科,唐設進士科),明清時期“科甲”成為科舉的代稱,通過鄉試(舉人)、會試(進士)者均屬科甲出身。
清代标準
清代明确将考中舉人、進士者定義為科甲出身,與捐錢買官的“捐班出身”形成對比,凸顯科舉在官員選拔中的核心地位。
“科甲出身”是科舉制度下的身份标識,反映了古代中國“學而優則仕”的社會價值觀。如需進一步了解科舉考試流程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儒林外史》《文明小史》等文獻。
《科甲出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通過考取功名進入官府的出身。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科甲和出身。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科(部首:禾,筆畫:9)
甲(部首:田,筆畫:5)
出(部首:凵,筆畫:5)
身(部首:身,筆畫:7)
來源:
科甲是古代中國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始于隋朝,終于清朝,曆時近一千五百年。科舉分為三個級别:鄉試(甲科)、省試(乙科)、殿試(丙科)。通過鄉試考取功名後,就可以進入官府從事官員工作,這就是“科甲出身”的含義。
繁體寫法:
科甲出身(繁體:科甲出身)
古時候漢字寫法:
科甲出身(古漢字:科甲出身)
例句:
他具備科甲出身的背景,受到各方的尊敬和重視。
組詞:
科舉、功名、官府、鄉試、省試、殿試、尊敬、重視
近義詞:
出身世家、金榜題名、高中進士、一舉成名
反義詞:
寒門出身、出身低賤、無名之輩、無法望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