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重病。《素问·至真要大论》:“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 王冰 注:“苛,重也。”
(2).犹疾病。《管子·小问》:“除君苛疾,与若之多虚而少实。” 尹知章 注:“若,似也。谓君之材能多似有而非实,如此者,亦祝去之也。”《吕氏春秋·审分》:“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姦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 高诱 注:“自,从也。君德合则祥瑞应,故苛疾无从来至也。”
苛疾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与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词义解析
“苛”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小草也”,后引申为“繁细、严酷”之意,如《礼记·内则》载“疾痛苛痒”即指疾病带来的痛痒不适。“疾”本义为“病”,《释名·释疾病》称“疾,病也,客气中人急疾也”。二字连用构成“苛疾”,指代严重而顽固的疾病,常见于中医古籍,特指因外邪侵袭或内伤失调引发的复杂病症。
二、文献例证
《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该词,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此处的“苛疾”指违背四时规律导致的疾病。张介宾《类经》注释:“苛者,深重难治之谓。”清代医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强调:“苛疾,犹痼疾也。”这些注解均指向其病程缠绵、病势危重的特征。
三、现代应用
在当代中医术语中,“苛疾”仍用于描述迁延不愈的慢性病或疑难杂症,例如《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将其定义为“顽固难治的疾患”,常与体质虚弱、邪气深伏等因素相关。该词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复杂性的认知体系。
“苛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重病
源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王冰注解“苛”为“重”,强调病情严重。
此义项多用于中医典籍,指因阴阳失衡引发的重症。
泛指疾病
《管子·小问》提到“除君苛疾”,尹知章注将“苛疾”解释为疾病,侧重疾病的普遍性。
另《吕氏春秋·审时》中“苛疾”亦指病痛,与“苛”通“疴”(病)相关。
该词现多用于古籍研究或中医文献,日常语境已罕见。需注意避免与“苛”的常见义(如“苛刻”)混淆。
提示:若需具体古籍例句分析,可参考《黄帝内经》《管子》等文献。
白傅碧云騢春闺春蛇秋蚓丹紫捣蒜东家子发和泛潮烦腻发晕负餱挂牌贵不期骄汉咏黑不楞敦鸿毛贱材界划阶砌巾车之恩今典浄名旧乡继躅屦舄口音魁旷连臂离肺崊嶔碌碌庸才卢前闷人妙璞谟拜南乐内娶呢呢辇致匏爵喷火劈口凭几铺班签告铅罐峭法窃室碛尾宂沓上壤上映时隐时见睟表谈经霆船吴中四杰献纳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