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剛烈。《魏書·李冏傳》:“ 冏 性鯁烈,敢直言,常面折 高祖 ,彈駁公卿,無所迴避,百僚皆憚之。”
"鲠烈"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字源與曆史用例兩個層面解析。從構詞法分析,"鲠"本義為魚骨卡喉,引申為正直敢言、不避艱險的品質,如《漢書·賈誼傳》"矯世亢鲠"即取此意;"烈"則指剛強不屈的氣節,《詩經·鄭風》"火烈具舉"鄭玄注"列,熾也",後演變為形容品性剛直的特質。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張岱《石匮書後集》記載官員王思任"鲠烈孤峭,遇事敢言",描繪了其剛正不阿的品性。清代《明史·忠義傳》亦用"鲠烈"形容忠臣抗節不屈的氣概,形成特定曆史語境下的褒義用法。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文獻對曆史人物品格的評價,如中華書局《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在評述海瑞時采用此詞,突顯其直言敢谏的個性特征。
參考來源:
“鲠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ěng liè(注音:ㄍㄥˇ ㄌㄧㄝˋ),其核心含義為剛烈、正直敢言,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特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或曆史文獻原文。
拜賜之師闆築笨鳥先飛部判唱白坼罅螭虬馳義初春促轸搗騰電影片敵戰動手術端拱娥翠惡戲方明壇風靡一世杠棒光覆歸寍黑霜後稺噭啕嫉賢傲士稷星寇沒口呿眸眙懬廢老夥伴老少無欺淩凙曆筭絡緯馬蹄金梅萼綿薆邈踰秘密摹打拗律前蒐敧歪三武山童石爛射潮濕浸浸時局事無二成說本澌靜私益天咫題封吐放晩入溫煖烏龍尾賢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