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的意思、吡咯的詳細解釋
吡咯的解釋
英文pyrrole的譯音。有機化合物,無色液體,制藥原料。
詞語分解
- 吡的解釋 吡 ǐ 诋毀,斥責:“而吡其所不為也”。 吡 ǐ 古通“比”,比較。 诋毀。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咯的解釋 咯 ǎ 用力使東西從食道或氣管裡出來:咯血。咯痰。把魚刺咯出來。 咯 ò 訟言。 咯 助詞,用法如“了”,語氣較重:當然咯。 咯 ē 象聲詞:咯咯笑。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吡咯(pǐ luò)是含有一個氮原子的五元雜環化合物,化學式為C₄H₅N,結構式為:
$$
chemfig{N(-[:30]CH_2-[:30]CH_2)-[:-30]CH=CH}
$$
1. 基本定義
吡咯是芳香性雜環化合物,屬于含氮有機化合物類别,常溫下為無色液體,具有類似氯仿的氣味。該名稱源自拉丁語“pyrrole”,意為“紅色物質”,因其衍生物常呈現紅色(如血紅素)而得名。
2. 結構與性質
吡咯環由四個碳原子和一個氮原子構成,氮原子以sp²雜化軌道參與成環。其共轭體系包含6個π電子,符合休克爾規則,具有芳香性。由于氮原子的孤對電子參與共轭,吡咯呈弱堿性(pKb≈13.6),遠弱于吡啶。
3. 化學特性
- 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機溶劑
- 反應性:易發生親電取代反應(如磺化、硝化),取代位點主要在α位(2號或5號碳)
- 顯色反應:遇鹽酸浸漬的松木片顯紅色(松片反應),用于鑒别檢測
4. 應用領域
- 生物醫藥:構成血紅素、維生素B₁₂等生物大分子的核心結構
- 材料科學:用于合成導電高分子材料聚吡咯
- 工業化學:作為農藥(如殺菌劑)、染料中間體的合成原料
5. 曆史溯源
首次由德國化學家F.F. Runge于1834年從骨焦油中分離獲得,1857年由A. Baeyer确定其環狀結構,2011年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收錄為标準化學命名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吡咯”是一個化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其含義和特性如下:
一、基本定義
-
化學結構
吡咯是一種含有一個氮原子的五元雜環化合物,分子式為C₄H₅N,分子量67.09,CAS號為109-97-7。其結構類似環戊二烯,但其中一個碳原子被氮取代。
-
物理性質
- 熔點:-23℃,沸點:129-131℃
- 密度:0.967 g/cm³(20℃)
- 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機溶劑。
二、曆史與來源
- 首次發現:1857年從骨焦油中分離出來,名稱源于希臘語“pyrrhos”(意為“微紅”),因其遇鹽酸會顯紅色。
- 工業制備:常用丁炔二醇與氨催化反應制得,或通過1,4-二羰基化合物與氨反應合成。
三、理化特性
-
化學性質
- 穩定性:易氧化變黑,遇鹽酸會聚合為樹脂狀物質(吡咯紅)。
- 反應性:取代反應主要發生在2或5位,堿性較弱(稀酸中溶解緩慢)。
-
生物關聯
多個吡咯環可形成卟啉、葉綠素、維生素B₁₂等大環體系,參與生命活動。
四、應用領域
- 醫藥與農藥:作為中間體合成藥物(如抗真菌劑氟康唑)和農藥。
- 工業用途:用于香料、橡膠硫化促進劑、環氧樹脂固化劑等。
五、注意事項
- 安全風險:對皮膚、眼睛有刺激性,需在通風環境中操作。
- 存儲:避免接觸氧氣和強酸,防止聚合或變質。
如需更詳細技術參數或制備方法,可參考化學數據庫(如、5、9)。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金保丁八統辨脫編織物炳爍簿列財決查訪昌遐徹朗稱伏城苑詞訴點點搠搠電擊番番是福繁巨非理撫順攻堅戰共事海參還贖函寄含油層化蛇見義必爲燋壤羁轭九奏開眼窺觎兩得利缰名鎖六道柳情花意裡閻騾轎芒刺在背明祇憑應器待切愕祛疑三獨坐涉江生月深尅沈括神術妙計受藏衰怠書計黍米酒綏慰統軍維制鄉關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