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獨坐的意思、三獨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獨坐的解釋

(1). 漢 禦史中丞、司隸校尉與尚書令,朝會時坐皆專席,故號“三獨坐”。

(2).泛指高官顯宦。亦省作“ 三獨 ”。《晉書·傅玄傳論》:“位居三獨,彈擊是司,遂能使臺閣生風,貴戚斂手。”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寵兼三獨任,威肅貳師營。” 唐 蔣冽 《台中書懷》詩:“坐居三獨中,立在百僚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獨坐”釋義

“三獨坐”是中國古代官制中的特定稱謂,特指東漢時期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尚書令三大官職。其名源于三者地位顯赫,在朝會時享有“獨坐一席”的特權,區别于其他官員的聯席而坐,象征其監察與行政權力的特殊性。

一、詞義解析

  1. “三”:指代三位官員,即禦史中丞(監察中央百官)、司隸校尉(監察京畿地區)、尚書令(掌管奏章文書,參與決策)。
  2. “獨坐”:指朝會時獨占一席,體現皇帝賦予的獨立性與權威性。《後漢書·宣秉傳》載:“光武特诏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并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

二、職權與地位

三、曆史淵源與影響

“三獨坐”制度确立于東漢光武帝時期,旨在分散相權、加強監察。其獨坐之禮不僅體現尊榮,更凸顯三者直接對皇帝負責的獨立性。後世雖官職演變,但“獨坐”作為權臣象征的典故仍見于史籍,如《通典》稱:“自漢以來,皆重其職。”

四、現代引用與延伸

現代語境中,“三獨坐”多用于曆史研究,借指權力制衡或特殊權威的象征。例如,學者田餘慶在《秦漢史》中評述:“三獨坐之制,實為東漢中樞權力架構之樞紐。”

參考資料

  1. 《後漢書·宣秉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白壽彜《中國通史》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3. 杜佑《通典·職官典》(中華書局)
  4. 田餘慶《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三獨坐”是漢代官制中的特殊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三獨坐”指東漢時期朝會時享有專席的三位官員,即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尚書令。因其他官員需接席而坐,唯此三官獨坐一席,故得名。這一制度體現了皇帝對監察與行政核心職位的特殊優寵。

二、具體官職職責

  1. 禦史中丞:主管禦史台,負責監察百官,秩千石。
  2. 司隸校尉:監督京師及周邊地區官員,兼具監察與軍事職能。
  3. 尚書令:掌管尚書台,處理政務文書,是行政中樞的核心。

三、曆史背景與出處

東漢光武帝時期正式确立該制度。《後漢書·宣秉傳》記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特诏禦史中丞、司隸校尉與尚書令“會同并專席而坐”,由此形成“三獨坐”的稱號。

四、演變與文學引用

唐代起,“三獨坐”逐漸演變為高官顯宦的代稱,并簡稱為“三獨”。如:


注: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官職職能,可參考《後漢書》或漢代官制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幫骽便繁逼喻谄詞令色叱叫船匠春霖大場打結多寶塔碑肥濃風和日美附封負子共門骨董羹過眼雲煙槐膠彈子幻巧火消酒諧康適萊衣郎潛冷灰爆豆量力度德斂身離縱攏傍脈絡分明目不轉睛内患甯了旁岔兒飄鄉漂搖青盼氣吞牛鬥全色三八節三光掃街疏從朔蓬私飽素德探撮特奏岧亭停直曈昽威陵維垣文社無鹽先發相傳仙眷鮮希小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