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禦史中丞、司隸校尉與尚書令,朝會時坐皆專席,故號“三獨坐”。
(2).泛指高官顯宦。亦省作“ 三獨 ”。《晉書·傅玄傳論》:“位居三獨,彈擊是司,遂能使臺閣生風,貴戚斂手。”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寵兼三獨任,威肅貳師營。” 唐 蔣冽 《台中書懷》詩:“坐居三獨中,立在百僚外。”
“三獨坐”是漢代官制中的特殊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三獨坐”指東漢時期朝會時享有專席的三位官員,即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尚書令。因其他官員需接席而坐,唯此三官獨坐一席,故得名。這一制度體現了皇帝對監察與行政核心職位的特殊優寵。
東漢光武帝時期正式确立該制度。《後漢書·宣秉傳》記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特诏禦史中丞、司隸校尉與尚書令“會同并專席而坐”,由此形成“三獨坐”的稱號。
唐代起,“三獨坐”逐漸演變為高官顯宦的代稱,并簡稱為“三獨”。如:
注: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官職職能,可參考《後漢書》或漢代官制研究文獻。
《三獨坐》(sān dú zuò)是一個成語,形容三個人獨占一個位置,互不相讓。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
成語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三(三點水) + 獨(王字旁) + 坐(土字底)
筆畫:三(3畫)+獨(9畫)+坐(7畫)
《三獨坐》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故事。相傳在戰國時期,三個王子一同遊學。一天,他們在山上遇到一塊石頭,都想坐下休息。但石頭隻有一塊,于是三個王子紛紛争奪這塊石頭,堅持要獨自占據。最終,三個王子都選擇了各自的一邊坐下,互不相讓。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三獨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今天有所不同。以「三獨坐」為例,根據古代的字形演變,在古時的寫法中有稍許差異。具體而言,「坐」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坐」(上方兩橫,下方左右兩點相連)。
例句:
1. 小明和小紅和小亮都喜歡的位置隻有一個,他們為了争奪這個位置,如今已經完全陷入了三獨坐的狀态。
2. 會議室裡的三把椅子,看起來很寬敞,但是這三個人卻發生了三獨坐的尴尬情況,誰都不願意讓步。
組詞:
1. 獨占鳌頭
2. 獨攬大權
3. 獨一無二
近義詞:獨享鳌頭,獨霸一方。
反義詞:和諧共享,共同坐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