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新唐書·兵志》:“ 武德 六年,以天下既定,遂廢十二軍,改驃騎曰統軍,車騎曰别将。”
(2). 唐 代禁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策軍各置統軍一人,位次于大将軍。見《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又 金 代于 河南 、 山西 、 陝西 、 益都 置統軍司,有統軍使、副統軍等官。見《金史·百官志三》。
“統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指統一指揮和管理軍隊,強調軍隊行動的協調性。由動詞“統”(集中管理)和名詞“軍”(軍隊)構成,常見于軍事策略類語境。
二、官職名稱(曆史沿革)
三、方言特殊含義 在晉語中演變為貶義詞,形容粗野霸道、以武力壓人的行為,源于軍隊管理的專制特性。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典籍及曆史文獻記載,完整内容可查閱《新唐書》《金史》等原始史料。
統軍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它有着重要的軍事意義。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口(右邊)和冖(上面)。口部首表示口氣,冖部首是“軍”的本意。
統軍的筆畫數為11畫,可以分解為6畫的“口”和5畫的“冖”。這個組合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口中的軍隊,統率整個軍隊的意義。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在古代,統軍的寫法通常采用“統軍”的繁體字形。它們以傳統繁體字的方式書寫,加入了繁複的筆畫和字形變化。
統軍也有古時候的寫法,以小篆的形式呈現。小篆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形式,用于刻寫銅器和石碑。統軍的小篆寫法為“統軍”,與繁體字形相似。
使用統軍這個詞時,通常會在句子中進行具體描述,例如:
1. 統領軍隊的将軍必須具備卓越的領導能力。
2. 這位将軍成為了我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統軍人物。
除了統軍,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相關的組詞,如:
1. 統帥:指揮和掌握全軍的最高将領。
2. 統兵:組織和管理軍隊的兵役制度。
3. 統禦:統領和指揮的意思。
統軍的近義詞有合軍、一統軍隊,而反義詞則可以是分軍、散軍等。
總之,統軍是一個富有軍事意義的詞彙,展現了軍隊的組織與統領意義,它在不同的文字形式中略有變化,但都傳達了同樣的意思。在句子中使用時,與其他相關詞彙組合可以更好地表達出軍隊的整體性和統一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