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馱在騾背上的轎子。《石點頭·盧夢仙江上尋妻》:“ 盧夢仙 離了家鄉,一路騾轎,直至京師。” 明 史可法 《與夫人書》:“如太爺要回 南京 來,可雇大轎一乘,騾轎三乘,長騾幾頭,令他帶家丁護來。” 徐珂 《清稗類鈔·舟車·騾轎》:“騾轎,形如箱,長四尺弱,闊一尺強,高三尺弱,以二長槓架於前後二騾之背。槓上置轎,頗寬大,可坐卧其中,并略載行李。”
騾轎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結合了騾子的馱運功能和轎子的乘坐形式,具體解釋如下:
騾轎是由兩頭騾子前後馱載的轎廂,形似長方形箱子,尺寸約為長四尺(約1.3米)、寬一尺(約0.3米)、高三尺(約1米)。轎廂通過兩根長木杠架設在騾背上,内部空間較寬敞,可坐卧并攜帶少量行李。
主要用于長途旅行或崎岖山路,明清文獻中常見記載。例如:
在成語用法中,騾轎被引申為比喻地位低下或受人欺壓的處境,但這種比喻義相對少見,更多出現在特定語境中。
對比項 | 騾轎 | 人力轎 |
---|---|---|
動力來源 | 騾子馱運 | 轎夫肩扛 |
適用地形 | 山地、長途 | 短途平坦路面 |
載重能力 | 可載人兼行李 | 僅限乘員 |
行進速度 | 日均30-40公裡(騾隊速度) | 約每小時4-5公裡 |
如需查看具體文獻原文,可參考《石點頭》、史可法家書等曆史資料。
《騾轎》是由騾和轎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用來形容一種古代階級特權的交通工具。騾轎通常由一輛由騾子拖着的轎子組成,用來搭載貴族或官員。它是一種莊重、高貴的載具。
根據《康熙字典》的拆分規則,騾的部首是馬,轎的部首是車。騾的筆畫數目為14畫,轎的筆畫數目為10畫。
騾轎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了項羽封劉邦為漢王時所使用的騾轎。自古以來,騾轎被用來象征統治者的權威和貴族的身份地位。在古代,隻有高官顯貴才能乘坐騾轎。
騾轎的繁體字為騾轎,其中騾的繁體為騾,轎的繁體為轎。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騾的古代寫法為騾,轎的古代寫法為轎。
1. 在古代,隻有皇帝才可以乘坐騾轎。
2. 他妻子被請上了騾轎,以示對她的尊重。
騾車、轎子、騾馬、騾子、轎車
轎子、轎子
騎驢、步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