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得的意思、兩得的詳細解釋
兩得的解釋
同時兼得兩種長處、兩種利益。《韓非子·難一》:“賢 舜 則去 堯 之明察,聖 堯 則去 舜 之德化;不可兩得也。” 唐 韓愈 《送水陸運使韓侍禦歸所治序》:“田五千頃,法當用人七千,臣令吏於無事時,督習弓矢,為戰守備,因可以制虜,庶幾所謂兵農兼事,務一而兩得者也。” 宋 曾鞏 《歸老橋記》:“餘以謂先王之養老者備矣,士大夫之緻其位者,曰不敢煩以政,蓋尊之也。而士亦皆明於進退之節,無留祿之人,可謂兩得之也。”
詞語分解
- 兩的解釋 兩 (兩) ǎ 數目,二。一般用于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兩個黃鹂。兩本書。 雙方:兩可。兩邊。兩便(客套用語,彼此方便)。兩旁。兩側。兩袖清風。兩敗俱傷。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舊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專業解析
“兩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同時得到兩個方面的好處或達到兩個目的,強調一舉兩得、兼顧雙方的利益或效果。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
基本釋義:
- “兩”指兩個方面、兩種事物或兩個目的。
- “得”指獲得、得到、達到、實現。
- 合起來,“兩得”表示一次行動或一個方法,同時實現了兩個目标、滿足了兩個要求或獲得了兩種好處。它體現了做事講求效率、追求雙赢或周全考慮的思想。其最常用的表達形式是成語“兩全其美”,意指做一件事顧全兩個方面,使兩方面都很好。
-
出處與引申:
- 該詞的概念源遠流長,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和諧、平衡與效率的智慧。雖然“兩得”本身作為一個獨立詞條在現代詞典中不如其衍生形式(如“兩全其美”)那樣被單獨重點标注,但其含義清晰且常用。
- 其思想在古籍中常有體現,例如《韓詩外傳》中提到的“三得”(甚至“四得”)概念,就包含了“兩得”的思想基礎,即追求一舉多得。更直接的表達可見于後世常用的成語“一舉兩得”。
-
用法與語境:
- “兩得”常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構成更固定的表達,如:
- 兩全其美: 這是“兩得”最核心、最常用的表達方式,指做一件事使兩方面都得到圓滿的結果。
- 一舉兩得: 指做一件事情,同時得到兩種好處或達到兩個目的,強調行動的效率。
- 公私兩得: 指同時兼顧了公家和私人的利益。
- 在現代漢語中,單獨使用“兩得”一詞相對較少,但在特定語境或仿古表達中仍會出現,其含義與“一舉兩得”或“兩全其美”相通。例如:“這個方案可謂兩得,既節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 它常用于描述那些能夠巧妙平衡、兼顧多方利益或需求的方法、策略或結果。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是漢語規範使用的權威工具書。其對“兩全其美”的釋義(做一件事顧全兩個方面,使兩方面都很好)精準地闡釋了“兩得”的核心内涵。雖然“兩得”本身可能不作為主詞條,但其含義已包含在相關詞條的解釋中。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這部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收錄了豐富的詞彙及其曆史演變。它提供了“兩得”更為書面的解釋,并可能包含其古語用例或與相關成語(如“一舉兩得”、“兩全其美”)的聯繫,印證其“同時得到兩個好處或達到兩個目的”的基本含義。
“兩得”意指一舉而獲得兩個方面的好處或同時達到兩個目的,其精髓在于追求周全、效率和雙赢,最典型的現代漢語表達是“兩全其美”。
網絡擴展解釋
“兩得”指同時獲得兩種利益、好處或實現雙重目的,常見于成語“一舉兩得”中。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單一行動達成兩個目标,具體解析如下:
詞義解析
-
基本定義
“兩得”源自古代文獻,如《韓非子·難一》提到“不可兩得也”,意為無法同時兼得兩種優勢。唐代韓愈在讨論兵農政策時,也提到“務一而兩得”,強調通過統一措施實現雙重效益。
-
現代用法
在成語“一舉兩得”中,“兩得”特指通過一個行為獲得兩方面的好處。例如:
- 騎自行車通勤,既鍛煉身體又節省時間();
- 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既提高效率又降低成本()。
-
典故與延伸
有說法認為“兩得”源自古代獵殺兩隻老虎的典故(),但更普遍的解讀是泛指雙重收益,而非具體指代某兩個事物。
使用場景
- 策略性決策:如“優化流程可一舉兩得,減少耗時并提升質量”;
- 日常生活:如“垃圾分類環保又節省資源,實為兩得之舉”。
參考資料
若需更多例句或拓展用法,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具體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衣蒼狗半邊天扳錯頭被窩步砌逋逃之臣不則聲讒客撤資嗤鼻持支逴姹刺詩大把打從擔保大喜過望度關山鳳京腹内耿絜貢膿慣串詭亂鬼陣頭風锢束橫波畫閣懷猜忽而騞然互折較訂紀事體攫齧開局曠廢流猋蘆牌邈絕靡及莫非輣車鈚箭丕靈品齊牽挂羣化色空深妙神蛇屍靈手高水北山人司南車天高氣清投井下石問禁鮮蹦活跳細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