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吡咯的意思、吡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吡咯的解释

英文pyrrole的译音。有机化合物,无色液体,制药原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吡咯(pǐ luò)是含有一个氮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化学式为C₄H₅N,结构式为:

$$ chemfig{N(-[:30]CH_2-[:30]CH_2)-[:-30]CH=CH} $$

1. 基本定义

吡咯是芳香性杂环化合物,属于含氮有机化合物类别,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具有类似氯仿的气味。该名称源自拉丁语“pyrrole”,意为“红色物质”,因其衍生物常呈现红色(如血红素)而得名。

2. 结构与性质

吡咯环由四个碳原子和一个氮原子构成,氮原子以sp²杂化轨道参与成环。其共轭体系包含6个π电子,符合休克尔规则,具有芳香性。由于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参与共轭,吡咯呈弱碱性(pKb≈13.6),远弱于吡啶。

3. 化学特性

4. 应用领域

5. 历史溯源

首次由德国化学家F.F. Runge于1834年从骨焦油中分离获得,1857年由A. Baeyer确定其环状结构,2011年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收录为标准化学命名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吡咯”是一个化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其含义和特性如下:

一、基本定义

  1. 化学结构
    吡咯是一种含有一个氮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分子式为C₄H₅N,分子量67.09,CAS号为109-97-7。其结构类似环戊二烯,但其中一个碳原子被氮取代。

  2. 物理性质

    • 熔点:-23℃,沸点:129-131℃
    • 密度:0.967 g/cm³(20℃)
    • 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二、历史与来源


三、理化特性

  1. 化学性质

    • 稳定性:易氧化变黑,遇盐酸会聚合为树脂状物质(吡咯红)。
    • 反应性: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2或5位,碱性较弱(稀酸中溶解缓慢)。
  2. 生物关联
    多个吡咯环可形成卟啉、叶绿素、维生素B₁₂等大环体系,参与生命活动。


四、应用领域

  1. 医药与农药:作为中间体合成药物(如抗真菌剂氟康唑)和农药。
  2. 工业用途:用于香料、橡胶硫化促进剂、环氧树脂固化剂等。

五、注意事项

如需更详细技术参数或制备方法,可参考化学数据库(如、5、9)。

别人正在浏览...

班兵秉鞭帛阑船觇矕朝韠承构臣礼叱咤风云黜削翠瓦大忠祠滴水成冰恶丈夫凤液垢玩坏决画戟化学虎荡羊群火鎌扈衞虎崽检栝家庭教育忌讳角抵戏狂丝酷热灵奥灵矫礼诵六问三推龙丝马路崖子名动天下铭感五内闹市匿意拍岸滂母朴属品级墙垣切切私语,切切细语砌合蹊壑乞拉朋齐啓右人时荣怀三媒六证蛇羹拾零首恶宋景诗耸身投纶推沟万尼亚舅舅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