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意思、比干的详细解释
比干的解释
[Bigan] 商代贵族,纣王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伍子逢殃兮, 比干菹醢。——《楚辞·屈原·涉江》
详细解释
商 纣王 的叔父,官少师。因屡次劝谏 纣王 ,被剖心而死。《庄子·人间世》:“昔者 桀 杀 关龙逢 , 紂 杀王子 比干 。” 成玄英 疏:“ 比干 , 殷紂 之庶叔,忠諫而被割心。”《史记·殷本纪》:“ 紂 愈淫6*乱不止。 微子 数諫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 比干 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迺强諫 紂 。 紂 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 比干 ,观其心。”
词语分解
- 比的解释 比 ǐ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比赛。比附。对比。评比。 能够相匹:今非昔比。无与伦比。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比二。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方。比兴(宯 )(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比画。比况(比照,相比)。 靠近,挨着:比比(一个挨一个,如“比比皆是”)。比肩继踵。比邻。鳞次栉比。 和,亲:比顺。 及,等到:比
- 干的解释 干 (⑧干??乾) ā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干支。 涯岸,水边:“河之干兮”。 个数:若干。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干燥。干旱。干枯。干柴。豆腐干。 枯竭,尽净:干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比干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比干”是中国商朝末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其名字常被引申为忠诚、正直的象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比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一说公元前1125年—公元前1063年),子姓,商朝沫邑(今河南淇县或卫辉市)人,封于比邑(今山西汾阳),故称“比干”。他是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帝辛的叔父,官至少师(丞相),辅佐两代君主,被誉为“亘古忠臣”。
二、生平事迹
-
政治贡献
比干从政40余年,主张减轻赋税、发展农牧业与冶炼业,推动富国强兵政策。他辅佐纣王期间,曾建议“武伐文征,以德服远”,促进商朝疆域扩张与民族融合。
-
强谏殉国
商纣王暴虐无道,比干多次劝谏未果,最终在摘星楼强谏三日,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纣王怒而剖其心,终年约63—64岁。
三、历史评价与文化影响
- 后世尊崇:周武王灭商后尊其为“国神”,唐太宗追谥“忠烈公”,元朝加封“仁显忠烈公”。
- 林姓始祖:比干遗腹子林坚为林姓始祖,其后裔遍布海内外。
- 文学形象:在《封神演义》中被姜子牙封为“文曲星”,成为智慧与文运的象征。
四、词语引申
“比干”一词被引申为对理想或原则高度忠诚、不畏强权的精神象征,常见于赞美坚守信念的人物。
注:关于比干的生卒年份,不同文献记载略有差异,以上为综合主流说法的表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殷本纪》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比干》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词汇。下面将依次介绍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比干》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比》的部首是比,总共有三笔;第二个字《干》的部首是干,总共有三笔。
来源:《比干》这个词的来源与古代中国历史有关。比干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名,他是齐国大夫,为人正直忠诚,受到众人的尊敬与赞美。因此,《比干》这个词渐渐成为形容忠诚、正直的象征。
繁体:《比干》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中的《比干》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但整体结构和现代汉字相似,只是筆画上会有一些变化。
例句:他的品格就像是《比干》一样坚定正直。
组词:与《比干》相关的组词有比较、对比、相比等。
近义词:《比干》的近义词包括忠诚、正直、孝顺等。
反义词:《比干》的反义词可以是不忠诚、不正直、不孝顺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