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比干的意思、比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比干的解释

[Bigan] 商代贵族,纣王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伍子逢殃兮, 比干菹醢。——《楚辞·屈原·涉江》

详细解释

商 纣王 的叔父,官少师。因屡次劝谏 纣王 ,被剖心而死。《庄子·人间世》:“昔者 桀 杀 关龙逢 , 紂 杀王子 比干 。” 成玄英 疏:“ 比干 , 殷紂 之庶叔,忠諫而被割心。”《史记·殷本纪》:“ 紂 愈淫6*乱不止。 微子 数諫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 比干 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迺强諫 紂 。 紂 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 比干 ,观其心。”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比干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比干(Bǐ Gàn)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其释义需结合字源、文献记载及文化象征意义综合阐释:

一、字义与身份释义

  1. 字源解析

    • 比:甲骨文象二人并列之形,本义为“并列、靠近”,引申为“比拟”。
    • 干:本义为“盾牌”,后假借为“冒犯、触犯”(如“干犯”)。

      组合为专名“比干”,字面无直接关联,属历史人物固定称谓。

  2. 身份定义

    商纣王叔父,任少师(掌王室谏议),《史记·殷本纪》载其为“纣之亲戚”。


二、核心文化意象:忠谏殉国

  1. 典故出处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比干因强谏纣王暴政,遭剖心而死,成为“亘古忠臣”的象征。

  2. 引申语义

    • 忠诚敢谏:后世以“比干之心”喻不畏强权、直言进谏的忠贞精神(《论语·微子》称“殷有三仁”,含比干)。
    • 悲剧象征:文学中常借比干之死批判昏君暴政,如屈原《离骚》“比干菹醢”以抒悲愤。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商纣王叔父,因谏被杀”,强调其历史事件的文化固化意义。

  2. 《辞海》(第七版)

    释义:“商末贵族。纣王叔父……以死力谏,被剖心而死”,突出其政治身份与结局。


四、文化衍生符号

  1. 民间信仰

    被尊为“文财神”之一(河南卫比干庙为祭祀圣地),象征公正无私。

  2. 成语典故

    “比干剖心”成为汉语固定短语,喻直言招祸(《庄子·盗跖》)。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史记·殷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4. 《楚辞补注》(洪兴祖注,中华书局)
  5.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6. 河南卫辉比干庙官网史料
  7. 《庄子集释》(郭庆藩注,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比干”是中国商朝末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其名字常被引申为忠诚、正直的象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比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一说公元前1125年—公元前1063年),子姓,商朝沫邑(今河南淇县或卫辉市)人,封于比邑(今山西汾阳),故称“比干”。他是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帝辛的叔父,官至少师(丞相),辅佐两代君主,被誉为“亘古忠臣”。

二、生平事迹

  1. 政治贡献
    比干从政40余年,主张减轻赋税、发展农牧业与冶炼业,推动富国强兵政策。他辅佐纣王期间,曾建议“武伐文征,以德服远”,促进商朝疆域扩张与民族融合。

  2. 强谏殉国
    商纣王暴虐无道,比干多次劝谏未果,最终在摘星楼强谏三日,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纣王怒而剖其心,终年约63—64岁。

三、历史评价与文化影响

四、词语引申

“比干”一词被引申为对理想或原则高度忠诚、不畏强权的精神象征,常见于赞美坚守信念的人物。


注:关于比干的生卒年份,不同文献记载略有差异,以上为综合主流说法的表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殷本纪》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哥拉百尺堰巴拮邦布巴渝肸饰蔽野臂有四肘伯夷簿问参列彻曙吃累聪亮撺唆单据弹路倒逼遁散飞炧分频黼文搆煽官子姑且韩陵石鸿茫呼喝毁庙活受江濑交线戏絶交恐讋会计师淩忽醽酒闷香棉线明淑袍袖偏三向四碁人蚯蚓秋嶂容借三霄商山翁潸然射虱尸官师郎实体食雁送佛铁签窝里炮乡团狎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