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調弄音律。借指吟詩作賦。 明 孫梅錫 《琴心記·賷金買賦》:“ 陳後 久謫 長門 ,奉旨賷金求賦,得卿含宮嚼羽,轉悟天心,則幽谷生春,寒灰重暖。”
“嚼羽”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嚼羽指“調弄音律”,引申為“吟詩作賦”之意。該詞通過“咀嚼音律”的意象,比喻對文學或音樂藝術的精細雕琢,常見于古典文學語境中()。
明代戲曲家孫梅錫在《琴心記·賷金買賦》中寫道:“得卿含宮嚼羽,轉悟天心,則幽谷生春,寒灰重暖。”此處“嚼羽”形容通過音律的推敲達到藝術升華的效果()。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賞析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比喻義。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相關詞彙擴展,可進一步查閱《琴心記》或古代音律類文獻。
嚼羽是一個多音字,一般表示“朗誦”或“吟詩”之意。
嚼羽的部首是口,總共有10畫。
嚼羽是古代漢語詩詞歌賦中常用的詞語,源自于《詩經·大雅·崧高》:“皇崧高餘赫,湯湯武王伐,嚼宇嗫成。”其中,“嚼宇”就是現代形式的嚼羽,宇意為宇宙,嚼則指吟誦、誦讀。
嚼羽的繁體字為「嚼羽」。
古人在書寫嚼羽時,有時會将羽字的羽部寫成羽字旁的羔字,表示吟誦的動作。
他喜歡嚼羽唱詩,把自己心中的情感傾訴出來。
1. 嚼字:指用口中的氣聲發出聲音,一般用于吟誦詩歌。 2. 嚼文:指吟誦的文辭。 3. 嚼殼:比喻默默背誦樂章或歌詞。
吟誦、朗誦、誦讀、背誦。
默默、沉默、無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