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剡 紙。 宋 梅堯臣 《永叔寄澄心堂紙二幅》詩:“ 蜀 牋蠹脆不禁久, 剡 楮薄慢還可咍。”
“剡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剡楮”原指古代用剡地(今浙江嵊州)的藤、竹等植物制作的紙張(即“剡紙”),後引申為書籍或文學作品的代稱。
宋代梅堯臣在《永叔寄澄心堂紙二幅》中寫道:“蜀牋蠹脆不禁久,剡楮薄慢還可咍。”
(注:詩句通過對比蜀箋和剡紙,體現剡紙的輕薄耐用。)
該詞既指具體紙張,又承載文化象征意義。讀音需結合語境判斷,現代多讀作shàn chǔ。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代文獻或地方志。
《剡楮》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竹子的樹皮或内薄外厚的紙。
《剡楮》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左邊的部首是“竹”(zhú),表示與竹子相關;右邊的部首是“木”(mù),表示與木材類物品有關。
按筆畫計算,它總共需要17畫。
《剡楮》一詞源自古代漢字,最初的寫法是“楦楮”。後來,字形逐漸變化,形成了今天的寫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剡櫛」。
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中包含了更多的筆劃和部首。例如,“楦楦”的寫法中,多了一個表示工具的部首“斤”(jīn),以及額外的一筆。
1. 那位書法家用《剡楮》寫下了一幅精美的字畫。
2. 這張《剡楮》是用傳統工藝制成的。
3. 流傳至今的古籍上使用的紙張多是《剡楮》。
組詞:紙張、竹紙、硯台
近義詞:竹皮、薄紙、竹紙
反義詞:厚紙、布紙、厚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