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賦的意思、王賦的詳細解釋
王賦的解釋
(1).猶王軍。天子的軍隊。古以田賦出兵,故稱。《左傳·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 楊伯峻 注:“王賦謂王軍。”
(2).繳納給天子的貢賦。 南朝 梁 劉潛 《謝始興王賜柰啟》:“ 酒泉 之實,稱於王賦。” 唐 白居易 《題郡中荔支詩十八韻》:“近南光影熱,向北道途長。不得充王賦,無由寄帝鄉。” 元 楊維桢 《吳農謠》:“ 吳 農竭力耕王田,王賦已供常餓眠。”
詞語分解
- 王的解釋 王 á 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現代有些國家仍用這種稱號:王國。王法。公子王孫。王朝(俹 )。 中國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山大王。蜂王。王牌(橋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專業解析
王賦是漢語複合詞,由“王”與“賦”二字組成,需從字源、詞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
王(wáng)
- 本義指最高統治者,《說文解字》釋為“天下所歸往也”,象征權力與正統性。
- 引申為“尊大”(如《詩經·大雅》"王此大邦"),或作動詞“統治”(如《孟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來源:《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
-
賦(fù)
- 核心義為“征收”,《周禮·地官》載“以九賦斂財賄”,特指田稅制度。
- 文學體裁:源于《詩經》“六義”,指鋪陳直叙的文體(如《文選》單列“賦”類)。
- 軍事含義:《漢書》"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中“賦”含兵役、徭役之意。
來源:《周禮注疏》《文心雕龍》
二、複合詞“王賦”的引申義
“王賦”在古籍中多指君主征收的稅賦,承載雙重文化内涵:
- 制度層面:體現王權對土地、人口的支配,如《舊唐書·食貨志》載“王賦所入,半在江淮”。
- 倫理層面:隱含“納賦為民責”的儒家思想,《論語·顔淵》稱“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即強調賦稅合理性。
來源:《十三經注疏》《中國制度史》
三、文化關聯
“王賦”常與治國理念關聯:
- 《管子·治國》提出“取于民有度,賦斂有節”的平衡觀;
- 杜甫《兵車行》“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則批判苛賦,反映王權與民生的張力。
來源:《管子校注》《杜詩詳注》
結語
“王賦”以制度性術語為核心,融合政治權力、經濟制度與文化倫理,是理解古代王權治理的關鍵詞。其釋義需置于“王權-賦稅-民生”三維框架中,方能完整把握曆史語境中的深層語義。
網絡擴展解釋
“王賦”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專有詞彙,主要有兩種解釋,具體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天子的軍隊
源于古代“田賦出兵”制度,即通過征收田賦來組建軍隊。這一含義在《左傳·昭公十十年》中有明确記載:“天子之老請帥王賦”,學者楊伯峻注解為“王賦即王軍”。
-
繳納給天子的貢賦
指百姓或諸侯向中央朝廷繳納的賦稅或貢品。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詩句“不得充王賦,無由寄帝鄉”便體現了這一含義。
二、延伸解析
- 曆史背景:古代以土地制度為基礎,田賦不僅是經濟來源,也是軍事力量的保障,“王賦”因此兼具軍隊與賦稅的雙重屬性。
- 使用場景:多用于形容中央集權下的軍事動員或財政制度,如南朝文獻中的“酒泉之實,稱於王賦”。
三、參考資料
- 詳細引文可查看《左傳》、楊伯峻注本及唐代詩文。
- 其他釋義可參考辭海及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棘不世之功不想出不栉才人采摘暢情腸癰赤道逆流憧憬辭緻珰珰凼子得政調疾頂租敵庭二圖奉行芬蘭人負面恭孝冠紳觀照橫參婚族火烈狐憑鼠伏階闼寄籍謹詳侰澀絕收均攤龛牖溜凈厲翼理中漏敗漏積喽羅賣藝蜜蜜甜蓬廬缥渺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淺微巧思設班神護草刷滌題衣投詞徒負頑鄙武柄無量鬥無為子相譏鮮濃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