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煮爛以當食物。《宋史·孟珙傳》:“城中絶糧已三月,鞍、鞾、敗鼓皆糜煮。”
“糜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糜煮”指将物品煮爛以充作食物,常見于極端困境下的生存手段。例如《宋史·孟珙傳》記載:“城中絕糧已三月,鞍、鞾、敗鼓皆糜煮。”
該詞源于古代戰争中糧草斷絕的極端情況。士兵或百姓因缺乏糧食,被迫将皮革制品(如馬鞍、靴子)或動物皮鼓等非食用物品煮爛以果腹,體現了生存的艱難。
若需進一步了解《宋史》中的具體典故或相關成語的演變,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糜煮》一詞為名詞,意為稀糊狀的炊食。它源自于中國傳統的烹饪方式,是指将米飯或雜糧煮熟後加水攪拌成糊狀的食物。
《糜煮》的部首為米字旁(米)和灬字旁(火)。
《糜》的筆畫數為12畫,其拆分部首為米字旁和灬字旁。
《煮》的筆畫數為12畫,拆分部首為米字旁和灬字旁。
《糜煮》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其中有句“糗糗糜糜,民之多矣。”(《大雅·蕩》),形容人口過多,生活拮據的情景。
《糜煮》的繁體字為「糜煑」。
在古代漢字中,《糜煮》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但基本上都保留了米字旁和灬字旁,表達與現代相同的意思。
1. 他每天早上喜歡喝一碗糜煮作為早餐。
2. 在中國,糜煮常被視為一種傳統的健康食物。
3. 奶奶用糯米做成的糜煮特别好吃,我最喜歡吃她做的。
糜煮并沒有太多的常見組詞,因為它通常是一種單獨的食物。但可以與其他食材或烹饪方式組合,例如:糜煮豆腐、糜煮粥。
糜煮的近義詞有糊、粥、稀飯等。
糜煮的反義詞可以是固體的米飯或雜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