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散心懷。 北魏 高允 《徵士頌》:“披衿散想,解帶舒懷。”
“散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散想”的核心含義為“舒散心懷”,指通過放松思緒或轉移注意力來緩解内心的壓力或煩悶。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中均有記載,例如北魏高允的《徵士頌》中寫道:“披衿散想,解帶舒懷”,正是通過解開衣襟、放松身體的動作,表達釋放内心郁結的狀态。
文學意境
該詞常見于古典詩文,常與“解帶”“披衿”等動作結合,營造閑適、自由的氛圍。例如:“花開時散想,月落亦舒懷”這類表達,體現了古人通過自然景物調節心境的智慧。
現代誤用辨析
需注意,個别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思緒不定、無法集中注意力”,但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散”字拆分理解的誤讀。實際使用中,建議以“舒散心懷”為主流含義。
建議具體使用時結合上下文語境,古典場景優先采用原義,現代引申需注意表述清晰。如需考證文獻,可參考《徵士頌》原文及《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散想,是指心思放松,自由馳騁的一種思考方式。通過散漫的思維,人們可以跳脫日常瑣事的束縛,盡情地暢遊于想象的海洋。在散想中,人們可以放松壓力,找到靈感和創造力的源泉。
散想的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散”字的部首是“攴”,表示散開的意思,而“想”字的部首是“心”,表示内心的活動。散字共有12個筆畫,“想”字共有13個筆畫。
“散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一句話:“散而不雜,各有經營。”可見,散想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史書中,用以形容人們自由思考的狀态。在繁體字中,“散想”另有不同的寫法,如「散想」、「散躞」等。
在古時的漢字中,散和想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散字的寫法是「桼」,而想字寫作「相+心」。這些不同的寫法和現代的寫法相比,反映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變化。
1. 他走到河邊,靜靜地坐下來,陷入了深深的散想之中。
2. 學生們在課後經常進行散想訓練,以提高思維能力。
組詞:集中思考、馳志遐思、自由思維
近義詞:遊思、漫想、放空
反義詞:專注、集中注意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