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冬小麥 ”。
冬麥(dōngmài)是漢語中對一類特定小麥栽培品種的統稱,指秋季播種、經曆冬季低溫生長、次年夏季收獲的小麥。其核心特征與農業生産周期密切相關,具體釋義如下:
冬麥指在秋季(通常9-11月)播種,幼苗需經過冬季低溫階段完成春化作用,并于翌年夏季(5-6月)成熟收獲的小麥類型。其生長周期跨越秋冬春夏四季,故名"冬麥"(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農業分類
冬麥屬于小麥(Triticum aestivum)的栽培變種,與春麥(春季播種、當年秋季收獲)形成對比。冬麥耐寒性強,依賴冬季低溫刺激花芽分化,若春播則無法正常抽穗(來源:《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中國農業出版社)。
生長階段
分為出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節期→抽穗期→成熟期。其中越冬期(氣溫≤0℃時)植株暫停生長,根系深紮以抵禦寒冷(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栽培技術指南》)。
"冬"強調其越冬生長的特性,"麥"為麥類作物統稱。此詞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麥早晚,隨時節而種",間接描述冬麥種植時序(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冬麥主産于中國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遊等暖溫帶地區,是北方"饅頭、面條"等主食的原料基礎,承載農耕文化中"夏收冬藏"的時序觀念(來源:《中國農作物地理》,科學出版社)。
冬麥為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學名Triticum aestivum subsp. hybernum,需滿足春化溫度0–5℃、時長30–60天的生理需求(來源:《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科學出版社)。
根據國家标準《小麥品種審定規範》(GB/T 17317-2023),冬麥區劃以冬季平均氣溫-10℃至7℃為界限(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
冬麥的本質是依賴低溫春化、跨年生長的小麥栽培類型,其定義融合了農事規律、植物生理特性及地域文化,是中國糧食生産體系的核心作物之一。
“冬麥”一詞的詳細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冬麥是“冬小麥”的簡稱,指秋季播種、次年春夏季成熟的小麥品種。其生長周期需經曆冬季低溫階段,因此得名(、、、)。
甲骨文中已有麥類作物記載,商朝貴族将麥子作為祭祀和主食。冬麥種植傳統可追溯至4000年前黃河流域古部落,至今仍是中國第一大主糧()。
在特定語境中,冬麥曾被引申為成語,比喻「不合時宜的事物」或「被忽視的存在」。但此用法非常罕見,主要釋義仍以農作物為主()。
法語中對應為「blé d'hiver」(冬季小麥)()
提示:如需了解冬麥種植技術或農業政策,建議查閱農業農村部官方文件獲取權威信息。
阿本郎把盞纏包承候晨征車輢赤鱗馳企重申丹绮單銜打跧大勇若怯定水愕驚噁嗪額溢奉地賦歸田福熹根外追肥鶴沖天黑沉沉話意貨賣簡稱就診扣人心弦叩問來潮冷面孔籬門鱗差令愛臨帖帽帬默教南郭釀辭袍绔栖寄青膀輕薄邛關起墖容或桑樞甕牖山庫盛陽師人失所四新夙業穨陵兔子尾巴長不了萬壽琬液威惠物器鹹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