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菩薩普度無量衆生的四種精神,即慈、悲、喜、捨。與樂謂之“慈”;拔苦謂之“悲”;見衆生離苦得樂而欣悅,謂之“喜”;怨親平等,謂之“捨”。《仁王經·序品》:“以四攝法饒益有情,四無量心普覆一切。”參閱《俱舍論》卷二九。
四無量心是佛教核心的利他修行法門,由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ṣā)四種心構成,旨在普度無量衆生,使其離苦得樂。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以友愛之心願衆生得樂,并通過實際行動助其獲得安樂。
特點:不同于世俗偏愛,慈心遍及一切衆生,包括怨敵。例如:希望流浪動物獲得溫飽,即為慈心的體現。
定義:對衆生的痛苦感同身受,願拔除其苦難。
特點:如佛陀所言“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悲心超越自我,專注救拔他人之苦。例如:祈願災民重建家園、恢複健康,即是悲心。
定義:見衆生離苦得樂而生純粹歡喜,無嫉妒與攀比。
特點:破除“幸災樂禍”的習氣,平等隨喜他人成就。例如:為朋友的晉升由衷高興,即為喜心。
定義:舍棄親疏、愛憎的分别,以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
特點:不執著于善行帶來的滿足感,保持超然。例如:客觀對待意見不合者,不因偏見而生嗔恨,即為舍心。
四無量心不僅是修行法門,更是佛教慈悲精神的集中體現,要求修行者以無邊際的胸懷利益衆生。
《四無量心》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慈、悲、喜、舍這四種美好的心境或情感。它是佛教教義中修行者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無量心」的拆分部首是「八, 口」,總共4個筆畫。
「四無量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經典。佛經中提到,若要淨化心靈,獲得解脫,修行者應該培養慈悲、喜舍這四種無私無我、不受私心牽絆的心境。
「四無量心」的繁體字形為「四無量心」。
在古代,「四無量心」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基本形态與現代漢字相似。
1. 修行者應該培養四無量心,以發揚佛陀的智慧與慈悲。
2. 隻有擁有四無量心的人,才能真正體驗到内心的甯靜與喜悅。
四海無邊、無量無邊、忍辱無私、悲天憫人。
四正勤:指正确的勤奮精進,包括修慈悲、修戒定慧。
四邪懈:指錯誤的心念和懶散的精神狀态,包括瞋恚、貪嗔癡等不良心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