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鼓征的意思、鼓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鼓征的解釋

謂擊鼓召衆。《禮記·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衆也。” 鄭玄 注:“大昕,早昧爽,擊鼓以召衆也。警,猶起也。《周禮》‘凡用樂’,大胥‘以鼓徵學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鼓征是漢語古語詞彙,具有特定的軍事與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古代戰争中通過擊鼓傳達出征號令的行為。其中:

二、軍事功能與文化象征

  1. 號令作用:鼓聲作為行軍指令,具有統一行動、提振士氣的作用。《周禮·夏官》記載“鼓人掌教六鼓,以節聲樂,以和軍旅”,說明鼓在軍事調度中的權威性 。
  2. 儀式象征:擊鼓出征常伴隨祭祀、誓師等儀式,體現“師出有名”的傳統觀念。如《左傳》中“一鼓作氣”即強調鼓聲對士氣的凝聚功能。
  3. 文化延伸:後世文學作品中,“鼓征”被賦予保家衛國、正義之師的意象,如唐詩“鼙鼓喧喧動九州”的戰争場景描寫 。

三、文獻佐證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4.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鼓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擊鼓召集衆人,主要用于禮儀或官方場合。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1. 基本定義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文王世子》的記載:“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衆也。” 鄭玄注中明确解釋為“擊鼓以召衆”,說明其功能是通過鼓聲傳達召集命令。這一用法在周代禮制中與“大胥”官職相關,屬于樂禮制度的一部分。

  2. 使用場景分析

    • 時間特征:儀式通常在“大昕”(即黎明時分)進行;
    • 對象群體:主要針對學士、官員等特定群體;
    • 儀式功能:兼具召集人員與禮儀警示雙重作用。
  3. 詞義延伸與關聯
    從構詞法看,“鼓”作為信號工具,“征”表召集動作,組合後形成特定禮儀術語。同類詞彙如“鼓铎”(鳴鼓搖鈴)、“鼓噪”(擊鼓喧嘩)等,均體現鼓在古代社會管理中的通訊功能。

  4. 現代認知差異
    需注意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僅在文獻研究或詞典釋義中出現。部分網絡釋義存在将“征”誤讀為“征戰”的情況,實為“召集”義項。

可通過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獲取更詳盡的古文例證與注疏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沴半歇伯成子高簸汰補花寵恣酬宴鞑妖奠繭虭蛥二十四考中書令馮生浮露扶助根據狗男女勾緻官戲龜文鳥迹鼓騰騰嗨喲鴻綱黃骢馬荒寂會操徽塵婚親賈業解止稷官卷石圹遠拉插連近流美李園厘振茅廠彌澥慕賢忸怩女魃犏牛傾否窮绌肉台盤三家店杉刺子上衮上人深弓神後視死若生碎碧探馬頭一無二誣害鄉刑潇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