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記的意思、後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記的解釋

[postscript] 著作、書刊之後用來說明寫作原因、經過或補充說明某個問題的短文

詳細解釋

文體名。也稱跋、書後。由作者或他人撰寫,刊印在書刊的正文後面。 巴金 《探索集·灌輸和宣傳》:“我的唯一辦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書前寫序,寫小引,寫前記;書後寫後記,寫附記,寫跋。” 孫犁 《關于編輯和投稿》:“應該學學他在每期刊物後面寫的‘後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後記是附在書籍、文章末尾的補充性文字,主要用于說明創作背景、補充内容或引發讀者思考。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位置
後記又稱“跋”或“書後”,通常位于正文之後,與前言(序)形成呼應。它可以是作者自述,也可由他人撰寫,形式靈活,可能是一段話或獨立短文。

2. 核心作用

3. 曆史與實例
唐代韓愈的《科鬥書後記》是早期後記的代表,宋代歐陽修、王安石等也常用“書後”形式。現代作家如巴金常在作品末尾添加後記,用于澄清創作意圖或回應讀者疑問。

4. 與“跋”的關系
“後記”與“跋”常混用,但嚴格來說,“跋”更偏向學術性補充,而後記内容更廣泛,可包含個人感悟。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中的後記案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見、3、6)。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後記

《後記》是一種文學術語,一般指在一部書籍或文學作品的最後,作者對作品進行總結、評析或補充說明的部分。通常出現在小說、散文、詩歌、學術著作等文體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後記》的漢字拆分部首是“彳”和“呂”,部首“彳”表示走路和行走,部首“呂”表示人的形狀。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

《後記》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人的文學作品中,用來表示作者在作品結尾部分所附的說明或評論。起初它是由文人自發添加在作品末尾的,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常見的文學表達方式。

繁體

《後記》是《後記》的繁體字寫法。繁體字常見于港澳地區、台灣以及華人社區的書籍、報刊等文獻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尤其是古文字的演變階段,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時代和來源,漢字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形态、結構和筆畫。然而,《後記》這個詞在不同時期的寫法變化不大,基本保持了現代漢字的形态。

例句

他在小說的《後記》中詳細解釋了故事背後的創作靈感。

組詞

後記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前言後記”、“序言後記”、“叙事後記”等。

近義詞

類似的詞語有:“跋”、“跋文”、“跋書”等,它們也常用于文學作品結尾的附注或評論。

反義詞

與《後記》相對的是《前言》,《前言》一詞用于描述作者對作品的開頭部分附加的說明或引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