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抗坠的意思、抗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抗坠的解释

指音调的高低清浊。语出《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 孙希旦 集解引 方悫 曰:“抗,言声之发扬;队,言声之重浊。”队,后作“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歌》:“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清 赵翼 《题<杜诗双声迭韵谱>》诗:“抑扬抗坠间,妙有自然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抗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音乐性表述的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声音的高低起伏与和谐相济。《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犹亢坠”,即声调或高昂或沉落,形成音律的对比与平衡。

从构词角度分析:“抗”本义为对抗、高举,《说文解字》释作“扞也”,引申为声调高亢;“坠”原指物体落下,《玉篇》解为“堕也”,在音乐语境中喻指低回婉转之音。二者组合构成对立统一的声韵概念,常见于古代乐论,如《礼记·乐记》所述“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正是通过音调升降创造艺术张力。

在文学批评领域,该词被拓展为审美标准。清代姚鼐《复鲁絜非书》云:“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风如霞。”此间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与“抗坠”所蕴含的声韵辩证关系相通。

现代汉语中,“抗坠”主要作为专业术语存在于戏曲研究及古典文学分析中。例如京剧唱腔讲究“字正腔圆”,其中“腔圆”即包含声腔抗坠有致的要求,通过音高变化实现情感传递的准确性。

网络扩展解释

“抗坠”是一个古典文学与音乐理论中的术语,主要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音调的高低清浊,形容声音的抑扬顿挫与节奏变化。其中:

二、来源与演变

  1. 经典出处:最早见于《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后成为音乐与文学批评的常用概念。
  2. 文学应用: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以“抗坠之节”描述歌声的婉转与节奏感;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则强调歌唱者需通过气息调节实现“抗坠之音”。

三、扩展与关联

四、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探讨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声律体系,可参考《礼记·乐记》及《文心雕龙》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安若泰山备缕边框兵燹补苗不周漕平丑诧愁烦垂接蹙尘大舜电波东蒙客洞猺梵神丰年纷葩耿挺共允构撰还省红绣鞋惛惫火场谏院警巡浸涵谨细醵钱举主埳井之鼃困慰浪蘂阑牢烂料蓝绶留使麋鹿志默然无语批文亲桑嚷喝如寄三八作风三舍法扫石商彝夏鼎升学史皇是件兽头衰癃宋臈吐属缊韨武城宰飨祚校队谢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