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镫的意思、馬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镫的解釋

亦作“馬鐙2”。挂的馬鞍兩邊的腳踏。《南史·張敬兒傳》:“ 攘兵 ( 劉攘兵 )無所言,寄 敬兒 馬鐙一隻, 敬兒 乃為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一·諸鐵器》:“田野燐火,人血所化,或出或沒,來逼奪人精氣,但以馬鐙相戞作聲即滅。” 沉凱 《古瑪河春曉》第三章:“ 楊忠民 正在幫一個戰士調整馬镫皮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镫是懸挂于馬鞍兩側的金屬腳踏裝置,供騎乘者上馬及騎行時踏足,起到支撐身體、保持平衡的作用。其核心功能是提升騎乘的穩定性和操控性,是馬具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核心釋義與功能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馬镫”指“挂在馬鞍兩旁的腳踏”。其形制通常為金屬(如鐵、銅)制成的環形或半環形結構,通過皮質镫帶懸垂于鞍橋兩側。騎者雙腳踩入镫内,可有效固定身體重心,減少長途騎行疲勞,并在作戰、狩獵等劇烈運動中維持平衡,顯著提升騎術效率。

二、曆史演變與考古實證

馬镫的發明是騎具史上的重大突破。早期騎兵無镫,僅靠雙腿夾緊馬腹維持穩定。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已出現單側皮質馬镫雛形(如長沙西晉墓陶俑)。成熟的金屬雙镫實物見于北燕馮素弗墓(公元415年)出土的鎏金銅裹木芯馬镫。這一技術革新通過歐亞草原傳播至歐洲,推動了騎兵戰術變革。《中國古代名物大典》指出,雙馬镫的普及“使騎兵真正成為古代戰場的主宰力量”。

三、文化延伸與語言關聯

“镫”字本義指燈盞,因馬镫形似燈具的足托,故引申為腳踏器具。成語“鞍前馬後”中的“鞍”與“镫”常并稱,象征隨從侍奉(如《漢語大字典》釋“镫”為“馬鞍兩旁的腳踏”)。在文學作品中,“金镫”“玉镫”等詞亦成為權貴身份的意象,如唐詩“銀鞍玉镫黃金絡”即描繪華貴馬具。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第12卷“馬部”。
  2. 遼甯省博物館:《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馬具研究》,《考古學報》,2023年第2期。
  3. 華夫主編:《中國古代名物大典》,濟南出版社,2020年,騎具篇。
  4. 《漢語大字典》(第三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22年,“镫”字條。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馬镫”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馬镫(讀音:mǎ dèng)是挂在馬鞍兩側的腳踏裝置,由金屬或皮革制成,供騎手上馬時借力踩踏,并在騎行中支撐雙腳。其作用是穩定騎手身體,解放雙手以更好地控制馬匹或進行戰鬥。


2. 功能與曆史意義


3. 曆史文獻記載


4. 發音與字形


馬镫不僅是騎乘工具,更是古代軍事、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其設計演變反映了人類對騎術效率與安全的持續探索。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南史》或相關馬具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渫百方百塗編類弊孔并容徧覆豳文鷩雉脖拐駁雜唱口叢篠粗俗打擔惰窳讀書筆記貳過飛撾風鑾福堂耕耰寡力海漕還翰核磁共振河梁之誼花嘴回薄加速度伎樂禁固金函進略金片戢枻君明巨嫂客次亮天連戀蓮漏六國販駱駝六鑿铓輝明溝盤槊青靈屈曳社會主義壽日衰麻唆教條脅呫呫晩報刓鑿舞知系頸牽羊夕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