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镫的意思、馬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镫的解釋

亦作“馬鐙2”。挂的馬鞍兩邊的腳踏。《南史·張敬兒傳》:“ 攘兵 ( 劉攘兵 )無所言,寄 敬兒 馬鐙一隻, 敬兒 乃為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一·諸鐵器》:“田野燐火,人血所化,或出或沒,來逼奪人精氣,但以馬鐙相戞作聲即滅。” 沉凱 《古瑪河春曉》第三章:“ 楊忠民 正在幫一個戰士調整馬镫皮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馬镫”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馬镫(讀音:mǎ dèng)是挂在馬鞍兩側的腳踏裝置,由金屬或皮革制成,供騎手上馬時借力踩踏,并在騎行中支撐雙腳。其作用是穩定騎手身體,解放雙手以更好地控制馬匹或進行戰鬥。


2. 功能與曆史意義


3. 曆史文獻記載


4. 發音與字形


馬镫不僅是騎乘工具,更是古代軍事、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其設計演變反映了人類對騎術效率與安全的持續探索。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南史》或相關馬具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镫

馬镫是一個漢字詞語,可拆分為"馬"和"镫"兩個部分。其中,"馬"是指動物馬,"镫"是指馬鞍上的踏腳鐵,用于供騎手踩踏穩定身體。

馬:馬字的部首是馬部,由兩筆組成。馬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一般是以甲骨文的形狀為基礎,像是一個馬頭朝左的形狀。

镫:镫字的部首是钅部,由三筆組成。镫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早期的形狀類似于一個手握刀刃的形狀,表示與金屬制品相關。

馬镫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在古代,人們為了更好地駕馭馬匹,将馬鞍上的踏腳鐵稱為馬镫。馬镫通過讓騎手踩踏來保持身體平衡,增加騎行的穩定性。

馬鞍中的馬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馬鐙」。

古時候的馬镫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篆書時期,馬镫的寫法類似于「㙘」,表示刀具,與現代的寫法稍有差異。

以下是一些包含馬镫的例句:

1. 騎手在馬镫上踩踏,駕馭馬匹。

2. 他失去了馬镫,從馬上摔了下來。

與馬镫相關的一些組詞有:馬鞍、馬勒、馬鞭。

馬勒、馬鞭都和馬匹有關,但分别指的是控制馬匹的工具。

與馬镫近義詞有踏腳鐵、馬腳鐵。

與馬镫反義詞沒有明顯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