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聲詞。 元 鄭廷玉 《後庭花》第三折:“你聽那牆上土撲簌簌的,房上瓦廝琅琅的。” 元 湯式 《端正好·詠荊南佳麗》套曲:“輕颭颭、廝琅琅、隔琳窗霞綃響珮琚。”
“厮琅琅”是一個漢語拟聲詞,主要用于形容物體碰撞、振動或摩擦時發出的清脆聲響。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性:拟聲詞(象聲詞)
拼音:sī láng láng
注音:ㄙ ㄌㄤˊ ㄌㄤˊ
核心含義:模拟清脆、連續的碰撞聲或振動聲,如金屬、玉石、瓦片等硬物相擊的聲音。
形容建築相關聲響
如元代鄭廷玉《後庭花》中“房上瓦廝琅琅的”,描繪房頂瓦片被風吹動或碰撞的聲響。
描述佩飾碰撞聲
元代湯式《端正好·詠荊南佳麗》用“廝琅琅”表現玉飾、珠寶在行走時相互撞擊的清脆聲。
其他文學作品
明代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中“厮琅琅頓開金串鎖”,模拟金屬鎖鍊被打開的聲響。
與“厮琅”的區别
“厮琅”單獨使用時,在部分文獻中可指馬嘶聲(如、8),或引申為緊密聯繫(如),但“厮琅琅”專指拟聲,二者需根據語境區分。
近義拟聲詞
如“撲簌簌”(形容細碎聲)、“叮咚”(水滴聲)等,但“厮琅琅”更強調硬物碰撞的連續清脆感。
“厮琅琅”是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拟聲詞,多用于元曲及明清小說,生動刻畫環境音效或人物動作的細節。現代使用較少,但在賞析古籍時需注意其語境含義。
《厮琅琅》一詞中的“厮”指的是侍奉、伺候,“琅琅”表示了一種聲音的連續、琳琅的樣子。綜合起來,這個詞的意思可以解釋為侍奉、伺候的聲音連續、持續不斷。
《厮琅琅》的拆分部首是“廠”和“王”,其中“廠”旁可以用“并”字旁代替。“厮”字具有12畫,“琅”字具有13畫。
《厮琅琅》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在繁體字中,“厮”字和“琅”字的形狀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厮琅琅的“厮”字寫作“斯”或“此”,“琅”字寫作“那”。
1. 整個宮殿内傳來了厮琅琅的腳步聲。
2. 音樂廳裡的琴聲一片琅琅。
厮磨琅琅、琅琅上口、琅琅滿耳
疊聲、激揚、連綿
寂靜、停滞、靜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