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龕鐙 ”。佛龕、神龛前的長明燈。 唐 溫庭筠 《宿秦生山齋》詩:“龕燈落葉寺,山雪隔林鐘。” 宋 參寥子 《夏秋偶興》詩:“龕鐙悶古殿,梵唄無餘音。” 清 龔自珍 《賀新涼·僑寓吳下滄浪亭與王子梅諸君談藝》詞:“傍龕燈來稱教主,琉璃焰起。” 傅尃 《感懷》詩之四:“龕燈回向期皈佛,蠹簡飄零且著書。”
“龛燈”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與宗教文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指供奉在佛龛或神龛前的長明燈,用于照明和象征佛法或神靈的永恒光明。該詞常寫作“龛鐙”或“龕鐙”。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詞和宗教場景:
除宗教含義外,部分文獻中“龛燈”也象征精神指引或文化傳承,如傅尃詩句“龛燈回向期皈佛,蠹簡飄零且著書”,将燈火與典籍并提,暗喻智慧延續。
如需查看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完整内容。
龛燈是指一種放置在龛内的燈具。龛燈的拆分部首是龍(⺆)和火(灬),共有11個筆畫。它的源自于古時候的漢字書寫,形态與現代字體略有不同,還采用了篆書風格。
以下是《龛燈》的繁體字形:龕燈。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書寫方式中的一種變體,與簡體字相比,形狀更為複雜。在中國的台灣、香港等地區,繁體字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龛燈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龛燈的字形為「龛車燈」。這說明在古代,龛燈的用途可能與車輛有關。
以下是一個關于龛燈的例句:
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點亮龛燈,祈求一年平安、福壽綿長。
龛門:指放置在龛内的門,常見于庭院、廟宇等建築物中。
燈籠:一種用來裝飾和照明的燈具,常見于節日慶典中。
龛櫃:指放置在龛内的櫃子,用于陳列或保管物品。
壁燈:安裝在牆壁上的燈具,與龛燈類似。
台燈:放置在桌面或茶幾上的燈具,也是一種照明用品。
明燈:用來照明的燈光,也常用來比喻指引和指示。
黑暗:與光明相對,指無法被照亮的狀态。
熄滅:指燈火被撲滅,失去光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