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慚愧。《南齊書·王融傳》:“才分本劣,謬被策用,悚怍之情,夙宵兢惕。”《舊唐書·酷吏傳上·侯思止》:“ 思止 驚起悚怍,曰:‘ 思止 死罪,幸蒙中丞教。’” 宋 蘇轼 《答程全父推官書》之二:“寄貺佳酒……一一感銘,非眷存至厚,何以得此,悚怍之至。”
“悚怍”是一個漢語詞彙,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表達,其含義與情感狀态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悚怍”指因惶恐不安而産生的慚愧之情,常用來形容人在面對責任、過失或他人厚待時,内心既畏懼又羞愧的複雜心理狀态。例如《南齊書》中“悚怍之情,夙宵兢惕”即表達了因被重用而惶恐自省的情緒。
單字解析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奏章、書信等正式場合,如蘇轼在《答程全父推官書》中用“悚怍之至”表達對友人贈禮的感激與不安。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仍可見到。
情感色彩
相較于單純的“慚愧”,“悚怍”更強調因外界壓力(如恩惠、職責)引發的強烈心理反應,帶有敬畏與自我反省的雙重意味。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相關漢字演變,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文字學資料。
悚怍(sǒng zuò)是一個形容詞,在漢語中表示非常害怕、戰栗的意思。它常用于描繪人們在面對恐怖、可怕事物時所産生的強烈的恐懼感受。
悚怍的部首是心(xīn),悚的左面是心字旁,怍的左面是心字旁。悚的總筆畫數為10畫,怍的總筆畫數為6畫。
悚怍這個詞是由悚(sǒng)和怍(zuò)兩個字組成的。悚的意思是驚恐,怍的意思是心悸。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悚怍”,表示極度恐懼、心悸的狀态。
慄怍是悚怍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悚的舊體字是“悰”,而怍的舊體字是“咅”。這是古時對應的寫法,現在已經不再使用。
1. 當我看到那個面目猙獰的惡魔時,我感到悚怍不已。
2. 他聽到窗外的奇怪聲音,整個身體都感到悚怍。
3. 在幽暗的森林中,她感到一陣悚怍,仿佛有不可名狀的事物正在接近。
悚怍沒有太多的常見組詞,因其本身已經表達了極強的恐懼感受,不需要進一步修飾。
悚怍的近義詞包括悚然、戰栗、心寒等。它們都表示恐懼、害怕的狀态。
悚怍的反義詞是安詳、平靜、安心等,它們表示沒有恐懼、平靜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