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昂首,舉首。《漢書·朱雲傳》:“抗首而請,音動左右。” 晉 成公綏 《嘯賦》:“喟仰抃而抗首,嘈長引而憀亮。”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十:“二三狂生,抗首大言,乘險徼幸。” 明 李介 《天香閣隨筆》卷一:“府公衆言之曰:‘ 金某 惡跡多端,罪難末減。’公抗首曰:‘此人無他罪,人利其金耳。’府公色變。”
抗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昂首”“擡頭”,常用于形容人或動物挺直頭頸的姿态,并隱含不屈或高傲的意味。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對其釋義、用法及來源進行詳細說明:
昂首姿态
指人或動物擡起頭部,挺直脖頸的動作或狀态。例如《後漢書·董卓傳》李賢注引《獻帝紀》描述:“士卒皆涕泗橫流,抗首而歌。” 此處的“抗首”生動刻畫了士兵昂首悲歌的形象,強調其姿态的挺拔與情感的激昂。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319頁。
引申為不屈或高傲
因昂首動作常象征不屈服、不低頭的态度,“抗首”可引申表示倨傲、倔強或對抗之意。如《文選·揚雄〈羽獵賦〉》中“抗首以抗其氣”,李善注:“抗,舉也;首,頭也。” 此句通過“抗首”凸顯了獵物面對圍獵時昂然不屈的氣勢。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3冊第2421頁。
構詞解析:
“抗”本義為抵抗、舉起(《說文解字》:“抗,扞也”);“首”即頭部。二字組合後,字面意為“舉起頭部”,後凝固為描述昂首動作的複合詞。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版)第887頁。
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漢魏至唐宋文獻,如《晉書·劉曜載記》:“士卒抗首,瞋目裂眦。” 此處以“抗首”強化戰士臨敵時的昂揚鬥志。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4卷第2946頁。
在現代漢語中,“抗首”因文言色彩濃厚,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解讀或文學創作中。其含義仍保留“昂首”的本義及“不屈”的引申義,但需結合語境理解,避免與現代詞彙“抗”(如“抗議”)混淆。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23年第7版)第741頁。
“抗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一、作為成語的引申含義(對抗權威) 根據,該詞由“抗”(對抗)和“首”(首領)組成,指反抗統治或挑戰權威,常用于描述英雄人物或社會運動。例如:“民衆抗首的精神推動了曆史變革。”
二、字面動作描述(昂首、舉首) 多數古籍文獻如顯示,“抗首”可直譯為擡頭、昂首的動作。如《漢書·朱雲傳》中“抗首而請”形容昂首請求的姿态,晉代《嘯賦》用“抗首”描繪仰頭長嘯的場景。
注意:兩種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現代使用中,作為成語的“對抗”義較具文學色彩,而“昂首”義多出現在古文解析中。建議通過具體文獻例句進一步确認詞義。
傲狠拜舞崩褫畚斸不抗不卑才實楮券賜樂彈算打秋風電達典藝東閣冬至線訪春販賈風搐貴孽滾軋孤寺害硶航空信含樞紐烘染戢藏稽檢靜遏進門盞開酒坑儒胯夫劆洗麟跱陸畜騄骐夢征面筋邈蠻泥塑木雕頗為青洛人生觀日角珠庭三言兩句殺斷上聞爵山溪懾怖深長受私水晶猴子疏孽順人應天說言隋堤天眼開委任相碰校督歙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