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鸮鳥的惡聲。語本《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 毛 傳:“鴞,惡聲之鳥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誇飾》:“且夫鴞音之丑,豈有泮林而變好。”後引申為惡人的惡習。 清 魏源 《淮北票鹽志叙》:“或又謂湖私改販,難革鴞音,北鹽灌鄰,保無藩決。”
(2).《詩·豳風·鸱鸮》:“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按,此小詩序曰:“《鴟鴞》, 周公 救亂也。”故後用“鴞音”指辛勤謹慎,去鞏固政權。 柳亞子 《四月二十五日》詩之三:“辛苦鴞音還 粵 地,猖狂狼子脅 秦 封。”
“鸮音”一詞的解釋可以從字面含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字面含義
指貓頭鷹(鸮)的叫聲。貓頭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被視為夜間活動的猛禽,其叫聲多被描述為凄厲或刺耳。例如《詩經·陳風·墓門》中有“有鴞萃止”的記載,側面反映了古人對鸮類叫聲的觀察。
引申比喻
根據文獻記載,“鸮音”可引申為兩種象征意義:
需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鸮音”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使用較少。如需進一步探究詞源或古籍用例,可參考《爾雅》《詩經》等文獻。
《鸮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鳥嗅聲音”。鸮音是鳥類透過嗅覺感知外界的聲音,鼓膜振動所産生的聲音。
《鸮音》的部首是“鳥”字的“鳥”,拆分成兩個部首。它的筆畫數為19畫。
《鸮音》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可見于《莊子·齊物論》一節:“鳥之視蟲猶須臾也,而彼鸮視尾蠹。”
在繁體字中,《鸮音》的寫法為「鴞音」。
古時候,《鸮音》的漢字寫法為「鳥嗅聲」。
他用《鸮音》起名,寓意為感知世界的細微聲音。
鸮眼、鸮視、鸮犬、嗅音、聲音、鳥類
近義詞:鳥叫聲、鳥嗅覺
反義詞:安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