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臯亭的意思、臯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臯亭的解釋

亦作“臯亭”。山名。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北郊。 南宋 時為 臨安 防守要隘, 元 兵至, 宋 君臣在此投降。俗稱 半山 。 明 王世貞 《滿江紅》詞:“北面生看臣 構 在,南枝死望中原復。痛他年降表出 臯亭 ,鴟夷目。” ********* 《步何君<半山娘娘廟題壁>續成》詩:“看遍野梅三百樹, 臯亭 山色暮蒼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臯亭”一詞的含義可從地理、曆史、文化三個維度綜合解析,具體如下:

一、地理概念 指杭州北郊的臯亭山(古稱臯亭、東臯山),位于今杭州市臨平區丁蘭街道,是杭州主城區現存最大的山脈。其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因舜帝賢臣臯陶曾在此設亭斷案而得名();另一說因古代山間驿道建有供行人歇腳的亭子得名()。

二、曆史事件坐标 作為南宋軍事要隘,1276年元軍攻占臯亭山,宋室在此遞交降表,标志着南宋實質性滅亡。這一事件被明人王世貞記錄在《滿江紅》詞中(),也成為後世文人詠史的重要意象。

三、文化意象

  1. 孝道象征:因元代孝子丁蘭曾在此事親,衍生出“丁蘭刻木”孝文化()
  2. 文學母題:蘇轼在此治水、白居易求雨、文天祥抗論等曆史事件,使其成為詩歌創作的重要題材()
  3. 生态地标:現存千畝桃園、臯亭積雪等景觀,宋代即位列“湖墅八景”()

補充說明:雖有部分辭書将“臯亭”解釋為高大亭子的比喻義(),但根據權威史料及地理志記載,此說屬于語義引申,實際使用中主要指代杭州這座承載特殊曆史記憶的山體。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臯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指的是位于野外的一個高台或者亭子。它的康熙字典部首是白,總筆畫數是16。《臯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楚辭》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還是相似的。以下是對《臯亭》的例句: 1. 走到山上的臯亭,可以俯瞰整個風景。 2. 在炎熱的夏天,我常常躲在臯亭下乘涼。 關于組詞,可以和其他名詞詞彙組合,例如《臯亭之上》、《臯亭之下》等。類似詞語有《亭子》、《閣樓》等。反義詞暫時沒有想到,因為《臯亭》通常描述的是高處或者寬闊的地方,反義詞可能是低處或者狹窄的地方。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