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相矛盾,彼此抵觸。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下:“又( 黃山谷 《驀山溪詞》)雲:‘婷婷嫋嫋,恰近十三餘。’夫近則未及,餘則已過,無乃相窒乎!”
“相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āng zhì,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核心含義
指事物或觀點之間互相矛盾、彼此抵觸,也可表示雙方在行為或利益上的相互阻撓、制約。
字義分解
描述矛盾沖突
常用于形容觀點、理論或邏輯上的不協調,例如:
金代王若虛在《滹南詩話》中批評黃庭堅的詞句“恰近十三餘”時指出,“近則未及,餘則已過”,認為兩者相窒。
人際關系或合作
指雙方因利益或意見不合而互相牽制,例如團隊合作中因立場差異導緻的效率低下。
此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滹南詩話》原文。
相窒(xiāng jǔ),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互相窒息,相互阻礙或限制。下面将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代漢字寫法,以及一些例句。
拆分部首:“自”、“穴”;筆畫:12畫。
該詞來源于漢代鄭玄的《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意為“互相堵塞而不能通氣”,引申為互相阻礙或限制。
在繁體字中,“相”字的結構稍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是兩個“木”字相疊而成,下面則是“目”字,表示相互看着、相互注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複雜,有一些變體字也用于表示“相窒”。比如,“窒”字由一個表示窗戶的“穴”字和由右邊兩個“目”字組成的“晷”字組合而成。
以下是一些例句:
一些與“相窒”有關的組詞包括:相互窒息、互相拌嘴、阻礙、限制、妥協等。
與“相窒”意思相反的詞有:通暢、互通、暢通無阻等。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相窒”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代漢字寫法以及一些例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