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今西洋畫中的油畫,用含油顔料在布上繪成。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 尉遲乙僧 ﹞作佛像甚佳,用色沉着,堆起絹素。今西洋蠟絹畫,是 尉遲 遺意。”
“蠟絹畫”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用于指代西方油畫技法傳入中國後的早期稱謂。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蠟絹畫即西洋畫中的油畫,使用含油顔料在布面(如絹或亞麻布)上繪制而成。其特點是通過油性顔料堆疊色彩,形成立體感和厚重質感。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清代學者周亮工在《書影》中提到,唐代畫家尉遲乙僧的佛像畫“用色沉着,堆起絹素”,并認為西洋蠟絹畫繼承了這種技法傳統。這表明蠟絹畫可能被視為中西繪畫技法融合的産物。
技法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文獻或技法細節,可參考《書影》等古籍記載。
《蠟絹畫》是一個包含三個漢字的詞語。蠟絹(là juàn)是指用蠟染色的絹帛,畫則是指繪畫的意思。因此,《蠟絹畫》指的是一種絹帛上用蠟染色繪制的畫作。
以《蠟絹畫》為例,"蠟"的部首是 "虍",共有11個筆畫;"絹"的部首是 "纟",共有7個筆畫;"畫"的部首是 "田",共有4個筆畫。
《蠟絹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技法,即用蠟在絹帛上進行染色繪畫。在繁體字中,"蠟"、"絹"、"畫"分别為 "蠟"、"絹"、"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蠟"字寫作 "臘",古時候的"絹"字寫作 "絭"。
1. 這幅《蠟絹畫》是我從古書中找到的珍貴之作。
2. 這位畫家以繪制《蠟絹畫》而聞名于世。
組詞:蠟燭、蠟石、絹帛、畫作。
近義詞:蠟染畫、蠟染絹、絹畫。
反義詞:水彩畫、油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