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卒的意思、逃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卒的解釋

逃兵。《周書·武帝紀下》:“聊示兵威,應時崩潰, 那肱 則單馬宵遁, 建業 則面縛軍和,爾之逃卒,所知見也。” 宋 葉適 《司農卿湖廣總領詹公墓志銘》:“除左曹郎 湖廣 總領,逃卒千人入 大冶 ,因鐵鑄錢亂币法,劫掠為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卒

指逃離軍隊的士兵,亦泛指逃亡的服役者。該詞屬曆史軍事用語,常見于古籍記載,核心含義強調脫離編制、逃避兵役或勞役的行為。


一、釋義與字源解析

  1. 基本釋義

    “逃卒”由“逃”(逃離、逃亡)與“卒”(士兵、差役)組合而成,字面指逃脫兵役的士兵。古代“卒”多指步兵或低級役夫,如《說文解字》釋“卒”為“隸人給事者衣”,引申為服役者。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詞義擴展

    在曆史文獻中,“逃卒”可泛指逃亡的官府役夫,如驿站差役、刑徒等。例如《明史·兵志》載:“邊鎮逃卒日衆,屯田荒廢”,此處指戍邊士兵的逃亡現象。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關聯

古代實行世兵制、府兵制等兵役制度,士兵需長期服役或世代從軍。嚴苛的軍紀、艱苦的戍邊生活及戰争傷亡,導緻逃卒現象頻發。曆代律法如《唐律疏議》《大明律》均設“逃亡罪”,對逃卒施以杖刑、流放乃至死刑。

來源: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古代軍制史研究》,2018年。


三、近義詞辨析


四、古籍用例

  1. 《宋史·高宗本紀》:

    “禁諸軍招納逃卒。”——南宋禁止軍隊收留逃兵,反映當時逃役問題的嚴重性。

  2. 《聊齋志異·田七郎》:

    “武承休,遼陽人……喜交遊,所與皆知名士。夜有逃卒叩門。”——此處“逃卒”指脫離軍隊的士兵。

    來源:國學大師網(www.guoxuedashi.com)古籍數據庫。


參考來源

(注:為符合原則,優先引用權威工具書及學術研究,輔以可信數字資源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逃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逃兵,即擅自逃離軍隊的士兵。該詞由“逃”(逃離)和“卒”(士兵)組合而成,字面意義為“逃跑的士兵”。

  2. 曆史用例

    • 古代文獻如《周書·武帝紀下》記載:“爾之逃卒,所知見也”,描述戰争中士兵逃亡的現象。
    • 宋代葉適在《司農卿湖廣總領詹公墓志銘》中提到,逃卒曾引發社會動亂:“逃卒千人入大冶,因鐵鑄錢亂币法,劫掠為變”。
  3. 詞義擴展
    廣義上也可指逃避責任或脫離群體的人,但此用法較少見,核心含義仍圍繞軍事領域的“逃兵”。

  4.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逃卒”,通常直接用“逃兵”或更口語化的表達,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能出現。

  5. 相關詞彙
    近義詞:逃兵、逃兵敗将;反義詞:忠卒、精兵。

總結來看,“逃卒”是一個具有明确曆史背景的詞彙,常見于古籍,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作為文化研究或古文解讀時仍需了解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和白後包衣卑身變頭鄙疆殘夷尺度蠢蠢調笇頂抗動産豆人紙馬笃癃放玩霏霧府廪溝境廣秀和謹換兌見義必為攪海翻江潔除揭貼解析幾何寄惠金錽近效羁囚雞孫糾拏軍捷雷市厘和梨花雲力所不逮爐亭率勵渑淄靡冗目不斜視南雅釀辭獰猛潘李撲剌鎗金千裡客遣信啨呤侵耗任舉贍藻射飛逐走殊才速效填倉忘憂物陷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