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兵。《周書·武帝紀下》:“聊示兵威,應時崩潰, 那肱 則單馬宵遁, 建業 則面縛軍和,爾之逃卒,所知見也。” 宋 葉適 《司農卿湖廣總領詹公墓志銘》:“除左曹郎 湖廣 總領,逃卒千人入 大冶 ,因鐵鑄錢亂币法,劫掠為變。”
“逃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逃兵,即擅自逃離軍隊的士兵。該詞由“逃”(逃離)和“卒”(士兵)組合而成,字面意義為“逃跑的士兵”。
曆史用例
詞義擴展
廣義上也可指逃避責任或脫離群體的人,但此用法較少見,核心含義仍圍繞軍事領域的“逃兵”。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逃卒”,通常直接用“逃兵”或更口語化的表達,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能出現。
相關詞彙
近義詞:逃兵、逃兵敗将;反義詞:忠卒、精兵。
總結來看,“逃卒”是一個具有明确曆史背景的詞彙,常見于古籍,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作為文化研究或古文解讀時仍需了解其含義。
《逃卒》一詞指的是逃跑的犯人或士兵。它包含了兩個部分,分别是“逃”和“卒”。
“逃”字的部首是“辵”(辶),它是由“辵”在上方、“巛”在下方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卒”字的部首是“卩”,它是由“卩”在上方、“十”在下方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5畫。
《逃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當時,士兵在戰場上逃跑被視為一種嚴重的罪行。因此,對于逃亡的士兵,他們被稱為“逃卒”。
“逃卒”的繁體字保留了傳統的寫法,即“逃”和“卒”的形态與簡體字完全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和現代不同。對于《逃卒》這個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是:逃─逃脫而去的意思,字形中描繪了一個人從門縫或牆縫中跑出來的情景;卒─古代對士兵的稱呼,字形以武器盾牌為基礎。
1. 犯人趁着混亂逃走了,警察正在全力追捕逃卒。
2. 戰場上,士兵應堅守陣地,不得成為逃卒。
逃犯、逃亡、逃避、卒伍、卒業、卒中
逃兵、逃亡者、逃命、亡命之徒、逃匿者
勇士、戰士、忠誠、堅守、守衛
【别人正在浏覽】